“东方红卫星”超重,孙家栋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然而周总理却说道:“你看我们人民大

瑛悦说事儿 2024-07-08 17:02:50

“东方红卫星”超重,孙家栋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然而周总理却说道:“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儿也没有毛主席的头像。”   1929年4月8日,孙家栋出生于辽宁盖县一个中学教师家庭。   他的童年在书香中度过,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在他心中悄然生根。   1950年元宵节,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招募人才,孙家栋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从此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为他日后在航天领域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   1951年,孙家栋因品学兼优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   在苏联的岁月里,他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在1956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苏联的学习生活,对孙家栋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不仅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还要在严格的学术环境中不断追求卓越。   1958年,他以全优成绩毕业,并获得了斯大林金质奖章,这是对他学术成就的最高认可。   在苏联的学习经历,让孙家栋深刻理解了科学技术的力量,也为他日后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的卓越贡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成归国后,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在中苏关系破裂的艰难时期,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自主生产的导弹。   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导弹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也为孙家栋在航天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7年,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孙家栋被调入该院,担任中国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技术总负责人。   这一任命是对他能力的极大认可,也是对他多年来在科研领域不懈努力的回报。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孙家栋毫不迟疑,坚定地投身于人造卫星的研发事业。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许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依赖进口。   孙家栋和他的团队在研发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个小小的零件而不得不四处奔波,寻找合适的供应商或解决方案。   在整个卫星研制的过程中,孙家栋不仅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还需要应对政治上的压力和挑战。   他需要在确保技术进步的同时,处理好与政治环境的关系,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当时的火箭技术还不够先进,运载能力有限,而卫星却出现了超重问题。   经过细致的检查过程中,孙家栋察觉到卫星的潜在隐患源自于其各组件上密集镶嵌的毛主席像章。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像章不仅仅是装饰品,它们承载着人民对毛主席的深厚情感和敬仰。   然而,当这些像章成为卫星技术问题的障碍时,孙家栋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在聂荣臻元帅的安排下,孙家栋有机会向周总理汇报这一棘手的问题。   周总理在听取了详细的情况后,给出了一个既尊重历史情感又符合科学原则的答复:“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儿也没有毛主席的头像。”   在1970年4月23日的那个夜晚,星辰似乎也在等待着这一刻的到来。   当钟表的指针指向21时48分,测控中心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星箭成功分离,卫星已进入预定轨道!”现场的气氛瞬间达到了高潮,掌声如潮水般涌动。   仅仅两分钟之后,“东方红一号”的天线缓缓展开,那熟悉的旋律——《东方红》在无垠的太空中回响,仿佛是宇宙的赞歌。   孙家栋和他的团队成员们,他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多年的辛勤与汗水在这一刻化为了最灿烂的星光。   孙家栋的辉煌成就,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为他个人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和荣誉,更是中国航天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象征着国家科技实力的飞跃。   在中国航天史上,孙家栋的名字将永远闪耀,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榜样。   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科研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航天将继续秉承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不断探索,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航天先驱致敬,也向所有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信息来源:央视网——“卫星之父”孙家栋:不做雄鸡,想做只驴

1 阅读:6148
评论列表
  • 2024-07-10 01:55

    不是1970年4月23日,是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卫星发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