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菏泽非遗传承人让传统面塑“活”在当代

中国山东网菏泽 2024-11-19 17:42:45

方形的古代城市,圆形的护城河,“内方外圆”的小路,36岁的李斌坐在一处桌前,双手拿着一块彩色面团,经过搓、揉、捏、塑等手法,他手中的面团或变成盛开的牡丹,或变成微笑的粽子,吸引着路人的目光,激发着路过小朋友们的兴趣。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州面人的非遗传承人,李斌从小开始接触面塑制作,不仅制作的面塑受到国内外爱好者的认可和青睐,其组建的团队更是每年都为中小学生进行面塑授课,多达40万人次。

将传统面塑工艺和现代卡通形象相结合

初冬的上午,室外阳光正好,风中已经带着些许寒意。此时的菏泽老城曹州景区尽显静逸。李斌早早来到自己的摊位前,第一件事便是将带着的各类面塑工具摆放整齐。桌子上,摆放着各式面塑作品,大到李逵、关公,小到冰箱贴。有着数百年“高龄”的曹州面塑,它的“家谱”可追溯至明朝崇祯年间。几百年来,中国的面塑技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像李斌的太爷爷李俊兴、母亲陈素景这样的面塑师,在全国也屈指可数。他们代代传承,到李斌这里。

李斌出生在面塑世家,从小跟着爷爷和母亲学习制作面塑。他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面塑人李芳清,受到家庭的影响,李斌从小开始学面塑,他听到爷爷说,自己的太爷爷李俊兴10岁就跟着师傅学习做面塑,在路上售卖面人,用面人换鸡蛋和馒头,赚取营生。

跟着爷爷学习后,李斌开始自己制作面塑,他着力突破传统面塑的框架,创新面塑题材、手法,将年轻人喜爱的形象和传统相结合,其作品精致巧妙,既传统又现代,具有很强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吸引力。“我做的面塑很多都是卡通人物,它们的特点是头大身子小,比较萌,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李斌说,“传统戏曲人物卡通化,生活事物拟人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让非遗'活起来'。”

创新手法,制作面塑版“千里江山图”

造型精巧奇特,色彩绚丽是曹州面人的特点。在李斌看来,面塑相较于其他的造型艺术做起来较为容易,而且面塑材质非常细腻,比较容易上手,可以把人物的细节感体现出来。面人捏的越真实、越接地气,就更容易让人去接受。

“我要传承下去先要生存下去,只按老手艺做的话是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要用传统的技法,做出属于我们新时代的作品。”今年,李斌和自己的员工一起创作了“千里江山图”,它是用面塑把山川的形状做出来,再用绘画填色,这件作品长2.2米,宽60厘米,制作了3个月时间。

把一幅画立体化,是这件作品的创新之处,制作完成,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在不断创新的同时,李斌有空便会去观摩中国传统雕塑的历史遗迹,也会看一些古代绘画作品,像《唐宫仕女图》《洛神赋图》,都是他的观摩“教室”。“我会临摹一些明宋时期甚至更早时期的一些传统雕塑作品。也不断学习研究古代的书画作品,从中汲取文化精髓,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比较深厚的底蕴。”李斌说。除了各类造型的面人,在李斌的工作室里,“五行福龙”让人眼前一亮。“这五个颜色的龙,火龙代表吉祥如意喜事连连,金龙寓意龙年庄重祥和顺遂无虞,水龙寓意龙年远离纷扰充满智慧,土龙寓意龙年丰收富饶四季安稳,木龙寓意龙年健康向上,充满希望。”李斌说,龙年吉祥物面塑以卡通形式制作,昂头扬尾、可爱萌宠,不仅将龙年氛围衬托出来,也让传统面塑“潮”了起来。这组作品还走出国门,参加了“美美与共文明互鉴”纪念中保建交75周年牡丹园揭牌仪式。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活过来,更能传下去

除了创作作品,李斌大部分时间用来教授面塑课程,菏泽非遗传承馆是李斌授课的场所之一。在这个菏泽市内单体面积最大的场馆里,游客和学生可以集中了解十余种当地的非遗项目,还可以同非遗传承人交流互动。“我们也经常去小学,如菏泽花都小学、菏泽第八小学、菏泽第五小学等等,走进校园和孩子们一起上课,他们很喜欢面塑课程,每次下课都拉着我们的手不让走。”李斌笑着说。教学之余,李斌也在尽心尽力培养更加年轻的教师力量,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每个孩子的心中。“现在社会进步非常快,人们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街头也很难像以前那样经常看到这些传统手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常常思考怎样让人们更加了解面塑,想把这项技艺更多地教给别人,做公益也算是我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所做的努力。”

“传承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为其注入时代的新活力。一方面,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好舞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人们面前,从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知晓度。另一方面,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时代新元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保留精华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改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活过来,更能传下去。”李斌说。

来源:新黄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