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判案怎样解决“执行难”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4-12-06 05:13:04

苏轼行书

王世国/文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又遭人弹劾自请出任地方官,从开封府推官调任杭州通判。该职务是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附带负责诉讼等事项。

有一天,一个姓陈的男子前来告状,状告有人欠他绫绢钱两万不还。苏轼便将欠钱不还的人传唤来府衙询问,为何欠账不还?经过一番审问后得知,原来那个人家里是以制扇为业,恰逢父亲去世,又因为入春以来,阴雨连绵,天气寒冷,结果他制作的那些扇子很难卖不出去,并非故意不还钱。

苏轼《潇湘竹石图》

苏轼观察他良久,判断此人说的是实情,于是说道:“把你制作的扇子拿一些来,我可以为你发市。”那人不明就里,但也不敢多问,只好马上回去拿了一些扇子来。

苏轼拿过20把白色夹绢团扇,在上面写行草书或画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然后交给他说:“你拿出去赶快拿去卖了,快点还你所欠的债务吧。”

苏轼《枯木怪石图》(局部)

那人抱着扇子,哭着拜谢后走出去,刚出府门,就已经有好事者等候在外,争着以一千钱买一把扇子,20把扇子立刻卖光。还有一些人得到消息但来晚了点,因为没有能够买到有苏轼书画的扇子而十分懊恼,悻悻离去。这样,债务人用卖扇得到的两万钱偿还了全部欠债,当地百姓交口称赞,传为佳话。

苏轼行书

从这则故事可见,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但是债务人恰逢丧父,加之天气的原因使卖扇的生意难做,无力还债,这也是实情。作为地方官的苏轼判了此案之后,也必将面临执行难的问题,这当然是他已经想到的。如何使欠债得还?岂料他灵机一动,竟想到为穷困之人书扇。

苏东坡大人的名气和书画都附加在本来很廉价的团扇上,点石成金,使得原本无人问津的扇子,立刻变成了一件稀有、难得的名家书画作品。这时,扇子的实用功能已经变得无关紧要,而它的审美和收藏价值则变得十分突出,自然供不应求。结果那人卖扇还债,苏轼既了结了此案,又帮助了穷人,可谓一举两得。

苏轼才华盖世,集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鉴赏家和政治家于一身,而且每个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例如,他擅长画墨竹,而且作画时十分尊重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据米芾记载,苏轼画墨竹与众不同,竹枝是从地上一直画到顶。米芾曾问他为何画竹不分节来画,他答道:“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米芾一时无言以对。

王世国著《书法解密》,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当当网有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