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到底有多少?

云飞四海 2024-09-09 15:35:00

黑格尔曾说,中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王朝的循环往复。对于文物而言,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不啻为一次灾难。不过,如果从“流失海外”的角度来看,中国文物呈规模化的流失则肇始于19世纪中后期,一直持续至今。一般认为,中国文物的规模化流失,可分为三个较为集中的阶段,分别为1860年至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至1949年、20世纪80年代至今。

第一个阶段的集中流失,其主要肇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英法联军以及八国联军攻人北京烧杀抢掠,两次火烧圆明园,抢劫、破坏了园中大部分宫廷旧藏和大量珍宝器皿。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清廷已处风雨飘摇之中,官方并没有对遭到破坏及劫掠的物品做详细统计和记载,具体数量及信息已无法考证,我们只能从一些西方历史文献的记载中窥见当时的惨状。一名参加英法联军侵华的法国军官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描述:“火烧圆明园以后,我们足足运走了三百多车战利品。砸碎的瓷器、象牙制品不计其数……”;一位英军将领在日记中写道:“那些法国兵没有纪律可言,单个活动,捡东西就乱抢,拿不动或不好拿的就砸,我们英国军官指挥兵七将战利品集中摆放,整整堆满了三处皇宫大院……”

事实上,除圆明园外,从皇宫禁苑、官署部衙,到五公府第、民居商宅,都遭到联军地毯式的洗劫。有史料记载,经此浩劫,北京城“未然之橹楼,为联军击碎烧弃,已失数百年来巍奂之美观,旧迹留者,仅一二者”。此外,自联军撤退至清廷返京期间,由于皇家庭院处于无人看守状态,部分当地民众及游民也参与到贵重物品的偷窃与抢夺之中,致使所剩文物又遭到一次涂炭,无怪乎有学者哀叹:“盖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经这两次战争,大量中国国宝级文物流失海外。直至今天,国际拍卖市场上出现的清宫拍品,大都源自北京城两次遭受浩劫时被劫掠的文物。

除战争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西北地区成为各国文物探险家的“乐园”。各种名目的探险队、测量队和考察队,纷至沓来,仅1876~1928年间,到达中国西北地区的探险队就达42支之多。这些探险队,既有沙俄、英国、法国的,也有德国、日本、瑞典和美国的。他们未经中国政府许可就在中国西北地区肆意劫掠文物、非法发掘古文化遗址或以低价购买的方式从占有者或保管者那里获取珍贵文物,造成了中国文物的大量流失。仅以敦煌为例:敦煌石窟,历时千余载,拥有宝藏无以计数。藏经洞出土文书五万余件,多是历史上佚失无存的孤本,弥足珍贵。但几十年间敦煌数度惨遭盗抢,几经劫难,敦煌遗书在中国国内现仅存2万件,英、法、日、美、俄、瑞典、奥地利诸国均有敦煌文物收藏,数量无从估计。

历次考察中,以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在敦煌戴经洞的劫掠最为严重。据说斯坦因买敦煌经书是依卷子大小而定;而伯希和精通中文,所掠五千余本经书和绢本、纸本画都为藏经洞中的上上品。而考察中行径最为恶劣的当数美国人华尔纳,这家伙以特种油布按在敦煌干佛洞的壁画上,把带不走的壁画印在布上带回美国。他们疯狂劫掠过后,而今敦煌遗书在中国国内仅存20000件,而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的就有13700件,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俄罗斯亚洲民族研究所有12000件,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日本122件。仅上述4国5处有案可查的敦煌遗书收藏量就比我国内所藏的多出13800多件,另外,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等也均有敦煌文献收藏,其数量无从估计。

20世纪30年代至1949年,中国饱尝战乱之害,这段历史时期也成为中国文物大量外流的第二个高峰期。彼时,民国政府虽然陆续颁布了《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古物保存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希望借助法律手段保护文物、阻止珍贵文物外流,但囿于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法律基本上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民众亦极度缺乏文物保护及文化主权意识。

20世纪30年代,欧美经济陷入空前危机,大量资本找不到合理的投资渠道,文物及艺术品遂成为闲置资本的投资对象。在此背景下,中国文物也成为西方资本追逐的目标。在中国,西方文物商几百美金便能买到一件上好的中国古董,一万美金就可以买到国宝级文物。盗墓之风亦在中国盛行,在安阳,外国的古董商整天守在那里等着老百姓去挖商代的青铜器,而带回到美国后,一件青铜器能卖好几十万美金。故此,文物犯罪与流失在此阶段异常严重。

这些古董大都是从军阀、大家族、古董商、古玩商店,还有老百姓冢里流散出采的。在陕四、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区,文物流失得更厉害,因为这些地区经常出土汉唐文物,一些农民在耕地、掘墓时,发现了很多东西,但他们并不懂挖到的是什么。古董商看到这种机会后,便专门去民间搜罗,以便宜的价格购人,然后以较高的价格卖出。那时,一件青铜器大概能卖几百大洋,这类事件常常在古玩界引起轰动,于是便形成了一种风气。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更是中国文化遗产及文物的一场空前浩劫。侵华期间,劫掠文物成为日军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任务。日军长期在中国境内进行盗掘式考古,将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运回日本,他们还千方百计以各种方式搜刮中国文物,像庐山化石标本、中央研究院珍藏的殷墟文物、中央图书馆、清凉山国学图书馆收藏的典籍、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精心挑选的上千件国宝级文物等都落入日本人之手,“北京人”头盖骨也在战争中神秘失踪。

抗战结束后,不少机构和个人对这场战争给中国文物造成的损失进行了调查。据《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记载,抗战时期中国损失的书籍至少有300万册、被劫重要文物15245件。另据国民政府抗战结束后汇编的《中国抗战时期公私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总目》,中国损失书籍:公方2253252册,私家488856册;字画损失:公方1554幅,私家13613幅;古物损失:公方17818件,私家8567件;艺术品损失:公私合计2506件;碑帖损失:公方455件,私家8933件;古迹损失:公方705处,私家36件;地图损失:公方125件,私家56003件;标本损失:公方14582件,私家17094件;杂件损失:公方648368件,私家3箱;损失估价9885546元[2]上述统计虽为重要的统计资料,但考虑到实际情况,这些统计数据远非抗战时期中国文物损失的全部,只能从一个侧面体现日本侵华给我国文物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文物大量外流的第三个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尚未结束。随着国门打开,在跨国文物贸易的暴利诱导下,一条由“三盗”人员(盗墓、盗捞、盗窃)和走私者、销赃者组成的以港澳为跳板,从内地到欧美日的中国文物走私链条迅速形成。这一时期流失的文物大多数来源于古墓、窖藏和水底,历史价值高、数量大且呈愈加猖獗之势,以至于有人形容,改革开放以后的文物走私,80年代开了一道缝,90年代开了一道闸,21世纪则呈决堤之势。至于30年来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具体数量与情况无从掌握,但业界普遍认为,这一阶段构成中国文物流失最严重的阶段。

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我国的文物流失已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从流失途径来看,主要有战争劫掠、文化侵略和偷盗走私等。从流失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及改革开放以后。需要指出的是,与前两个阶段处于战乱与动荡的历史时期不同,第三个阶段处于和平时期,并且是在我国法律日益完善、经济腾飞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一点更令人痛心、值得反思。此外,在前两个阶段,文物流失的主要方式是战争掠夺与文化侵略,而在第三个阶段,非法盗窃、盗掘并通过走私出口构成文物流失的主要方式。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具体数量究竟有多少?这恐怕是一个谁也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那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大得足以让国人心惊肉跳,大得足以让世人瞠目结舌。更值得国人关注的是,在这些巨大的数字中,属于历史上数次被侵略者掠夺的文物珍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建国后,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流失的文物越来越多。”

一百多年以来,尤其是经过三次流失高潮后,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几乎涵盖了所有文物种类,包括青铜器、陶瓷品、玉器、书画、经书、壁画、雕塑、甲骨文、典籍等各类珍品。目前,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既有被各类博物馆、图书馆收藏的,也有被个人收藏的;既有被公开展出的,也有被秘密占有的。从地理上看,中国流失文物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及日本。

(一)美国及欧洲

美国各类收藏机构和个人目前占有极其丰富的中国文物。虽然从时间上看,美国涉足中国文物及艺术品晚于欧洲与日本,但因其自二战后成为世界文物贸易中心,各类中国文物(尤其是珍贵文物)以各种渠道迅速向美国汇集,该国因而逐渐成为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最重要的分布国。当前,美国有七大收藏中国文物的中心,分别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弗利尔艺术馆以及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等。它们收藏了异常丰富的中国历代文物珍品,其中以绘画、青铜器和地方志为大宗。全美大约有上千件中国古代大型青铜器,出类拔萃之作至少百件;美国收藏的中国地方志数量之多更是令人瞠目,仅国会图书馆就收有中国各省、府、县志书约四干种。

英国是欧洲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国家。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图书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剑桥的费茨威廉博物馆、牛津的阿什摩尔博物馆、爱丁堡的皇家苏格兰博物馆里都收藏的大量中国文物,其中尤以大英博物馆为最。

据统计,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书画、古籍、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雕刻品等珍稀国宝级文物就达三万余件。这些珍贵文物从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一直到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跨越了中国历史各个阶段,其中许多都是从未面世的孤品,包括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初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左武卫大将军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图》、宋初江南画派代表人物巨然的《茂林迭嶂图》、北宋三大家之一的陕西画家范宽的《携琴访友图》、号称龙眠居士的安徽人李公麟的《华岩变相图》、宋大文豪苏轼的《墨竹图》。此外,还有商代青铜双羊尊、西周康侯青铜簋、邢侯簋、敦煌壁画、汉代玉雕驭龙、唐代黄玉坐犬等,这些也都成为了该馆的镇馆之宝。

法国是欧洲收藏中国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其境内的各类博物馆、图书馆收藏中国历代文物上百万件,主要集中在卢浮宫博物馆、集美博物馆、枫丹白露宫、法国国家图书馆、巴黎等市立博物馆等。卢浮宫博物馆羁留中国文物达三万件以上,其中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的收藏量达六千多件。吉美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数万件,占该馆馆藏文物总数一半以上。其中,历代陶瓷器1.2万件,居海外博物馆中国陶瓷收藏之首。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敦煌文物达一万多件,包括北魏的绢写本、隋朝的金写本、唐代的丝绣本、唐代金书、明万历刻本、大清万年地图、圆明园的40景诗绢本等。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均为孤品、稀世珍宝。此外,巴黎等市立博物馆也收藏了万余件中国文物收藏数量。

德国各类博物馆也藏有大量中国文物,尤以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科隆艺术博物馆、德国国家图书馆和斯图加特国立民间艺术博物馆最为集中。据该国相关刊物披露:有据可查的总数大约在三十万件左右。这些中国文物主要是通过两种渠道来到德国: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抢得、20世纪初借考古为名从中国盗得。仅以1902~1905年为例,3年间,德国考察队在吐鲁番、库车一带共运走古物400箱。其中有从未发现过的摩尼教创始人梅尼兹的肖像壁画以及许多珍奇的手写文书、纺织品、钱币等。但收藏这些文物的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毁灭性的轰炸,几百幅壁画损失了一半以上,柏孜克里克的二十余幅壁画全部化为灰烬,近三百尊塑像毁坏了一半。

作为侵略中国最多、最凶残的列强之一,俄罗斯也藏有大量中国文物。目前,中国文物主要集中于俄罗斯国家东方博物馆与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值得一提的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收藏了敦煌艺术品1.2万件,而我国本土也才有两万件左右。中国的西夏文物,很大一部分都在俄罗斯。这件事发生在1909年,当时俄罗斯探险家在甘肃发现了西夏黑水城(西夏边防要塞)遗址!随后,整个遗址的文物,几乎被俄罗斯搬空!西夏学就是从发现西夏黑水城遗址诞生。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俄国学者不惜代价,举国之力花费了半个世纪将这些文物整理一个大概的粗略目录也没完成,可见这批文献数量之浩繁。直到苏联解体后的1996年,俄国才逐步完成文献初步整理工作,前后花费时间约一个世纪,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不曾停歇,俄国收藏的文献整理工作目前尚未结束,仍在继续整理中。截止到今天俄国方面出版的文献13册,仅是价值相对较小的一部分,大量珍贵的黑水城文献俄国至今尚未出版。

加拿大各大文物机构共藏有中国古代文物近20万件,该国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馆长、中国文物研究专家鲁克思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的采访时,曾用流利的汉语声称:"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藏品有3.5万件,这些文物的精美珍稀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甚至很多中国博物馆也没有我们的藏品丰富……"

他还承认:这些中国文物中,大部分都是由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于1909年至1934年之间,在中国河南洛阳雇人"考察挖掘"而获得(实际说就是盗墓)。据史料记载:当年,这个怀履光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后,就一直替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集中国文物,前后历时六年,共发掘10余座大型木椁墓,出土文物多达1万多件,其中仅东周王室珍宝就有数千件之多!。

此外,瑞士、瑞典等欧洲国家也藏有大量珍贵中国文物。

(二)日本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收藏中国文物。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日本更是疯狂地、毫无顾忌地破坏、劫掠中国文物。目前,日本拥有一千余座大小博物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近二百万件之多,大多数均为八国联军人侵北京和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被劫掠到日本的,仅东京国立博物馆一家,就藏有中国历代文物珍品九万余件,其中珍品、孤品(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不计其数,远远超过中国国内的许多博物馆。此外,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大阪市立美术馆、京都泉屋博古馆、藤井有邻馆、根津美术馆等也收藏有大量中国珍贵文物,包括王羲之的《妹至帖》、《定武兰亭序》、《十七帖》、《集王圣教序》,前凉时代的《李柏尺牍稿》等稀世文物珍品。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