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一个问题让在场的人大惊失色,当时,一名记者提问:“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07-10 15:09:54

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一个问题让在场的人大惊失色,当时,一名记者提问:“假如此次和谈失败,国共再度开战,毛先生有无信心战胜蒋先生?”   (信息来源:【1】人民网《幽默的力量》【2】党建网《重庆谈判:大智大勇毛泽东》)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在中国战场,日本军队节节败退,投降已成定局,然而,国内局势却并不平静,国共两党经过八年携手抗战,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突然向中共领袖毛泽东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到重庆共商国是,短短一个月内,蒋介石一连发出三封电报,语气诚恳而热切,这一反常举动,令人不禁生疑:蒋介石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对于蒋介石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反复讨论和权衡,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蒋介石摆下的一场“鸿门宴”,其目的无非是要中共就范,否则就将罪责推到中共头上。   但是,为了展现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诚意,为了避免内战,毛泽东还是决定前往重庆,赴这场“鸿门宴”。   在出发前,毛泽东对最坏的情况也有思想准备,他表示,即使遭到软禁、坐牢,也在所不惜,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为了人民的利益,他愿意付出任何个人代价。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乘飞机抵达重庆,谈判正式拉开序幕,但过程却充满曲折,双方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谈判一度陷入僵局。更有传言称,蒋介石企图趁谈判之机软禁毛泽东,但在舆论压力下不得不放弃。   就在谈判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位记者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尖锐而敏感的问题:“假如此次和谈失败,国共再度开战,毛先生有无信心战胜蒋先生?”这个问题无疑是个难题,回答不好,极易落入口实。   然而,毛泽东却以惊人的机智化解了这个难题,他巧妙地借助“蒋”和“毛”两个姓氏的解释,给出了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回答。   他说,蒋介石的“蒋”字,不过是在“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了一棵草,意味着他只是一个“草头将军”。   而自己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手”,“反手”即“反掌”,意思是说,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就如同把手掌翻过来一样容易。   这个看似调侃的回答,实则蕴含了极大的智慧,它不仅化解了记者提问的尴尬,更重要的是,它形象地表达了中共对人民的拥护和对胜利的信心,这种自信,正是源于中共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源于中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谈判桌上剑拔弩张,谈判桌下却是另一番博弈,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广泛会见了各界人士,其中包括民主党派领袖、社会贤达,甚至国民党内部的开明人士,通过这些会见,毛泽东向他们阐述中共的主张,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与此同时,中共在重庆的统战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位于重庆的特园,是当时民主人士的大本营,被誉为“民主之家”,毛泽东三次到访特园,与民主人士共商国是,他表示,今天我们在“民主之家”相聚,明天我们就要在“民主之国”中生活。   除了争取民心,中共还十分重视舆论宣传,当时,中共在重庆创办了《新华日报》 ,及时报道谈判进展,宣传中共主张,影响着国内外舆论,而国民党方面,则派出特务到处搜集情报,企图掌握中共的动向。双方在背后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情报战和舆论战。   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终于在10月10日签署了《双十协定》,这个协定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共之间的矛盾,但却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如和平建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   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赢得了政治主动权,为中共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顾整个谈判过程,毛泽东可谓是展现了高超的谈判艺术和非凡的人格魅力,面对记者刁钻的提问,他巧妙地以“反手”说化解,幽默而不失风度,而他在谈判期间刻意克制吸烟的习惯,则体现了他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嗜好的自律精神。   更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大无畏气概,在谈判前,他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而在谈判过程中,面对种种风险和威胁,他始终沉着冷静,不为外界所动,这种超凡的勇气和定力,正是一代伟人的风范。   1945年的重庆谈判,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不仅影响了国共两党此后的发展道路,也影响了战后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虽然最终没能避免内战的爆发,但谈判本身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和努力。

0 阅读:2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