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医馆的人和我打趣道:赵医生,我们药房同事都很喜欢你,说你的方子小,药量适中,

梦菡聊健康 2024-07-10 19:02:17

今天医馆的人和我打趣道:赵医生,我们药房同事都很喜欢你,说你的方子小,药量适中,好抓,三分钟一个,病人不用久等,他们中午加加班也不觉得烦,都说你这样的中医多来几个更好[允悲]

这不是个别现象,我无论在哪里坐诊,都是“中药房友好型”选手,我以前处方不超过16味,今年学经方后,力求不超过13味,常用量9-15克,偶尔13-16味,偶尔30克。最近读《朱少鸿医案》,为黄教授的序言深深感动,他说“少鸿先生的用药,既有当时清末苏南医生的纤巧,还有仲景医学的学术规范……如果没有经方的规范,处方就没有法度,做名医就缺乏底气”。多精彩的一段话啊!从此这段话将成为我的座右铭。身在江南,浙东宁波,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处方既不能失去江南的轻灵纤巧(比如孟河医派的风格),又必须有经方医学的规范和法度,否则缺乏底气,没有自信,立不住的,不用狂风暴雨,自己就倒掉了!

谈何容易!要想守住“小处方”的底线,起码有两个要求——一是医师的学识宏富,经验充足(直接经验是坐诊看病,间接经验是读书读医案),对自己研习的学术体系信仰满满,敢于实践。一是病人对医生要信任,甚至要崇拜。我常和魏工说,世上本没有名医,患者渴求名医,把他们对健康的期待投射到他们认为技术好的医生身上,崇拜追捧,于是就有了名医,名不名的,谁说了都不好使,戴再高的帽子,给再多的头衔都不好使,患者会用挂号投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不慎乎?可不惧乎?我不是什么“好”人,我只是相信因果,我踏踏实实、勤勉地读书看病,我不以挣钱为目的开药,遇到经济条件不好的,我能想到给人家省钱;遇到富贵的,我也不想着多开药、多挣人家的,我会做个本本分分的中医。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会得到患者的爱戴和追捧,我心里有他们,他们心里也会有我,人心如此,因果如此!

离职后在互联网摸爬滚打五六年,也经历一些不愉快,也痛苦过,纠结过,彷徨过,我感谢互联网这个“大学校”,让我第一次真正接触社会,直面人性。如何规避不必要的冲突和争端?那就是不断吆喝,不断强调自己的立场和底线,我的立场和底线始终不会改变——我出身小县城平民家庭,父母都是中专生,通过学历谋得了一份工作,爸爸是老师,妈妈是运输公司会计,我还有个弟弟,我们家经济状况一直拮据,直到我上高中才略略改善。所以我是苦出身,一直无缘富贵,我也是靠自己考学读的中医大,读的研究生,找的工作,我的根永远在城镇,在城乡结合部,我坐诊的地方一直不是城市最光鲜亮丽的场所,我服务的对象始终是农民、工人和城市工薪阶层,我对给上层人士提供养生保健一窍不通,我会为7付药开下去没有解决农民和工人的病痛而感到惭愧和难过,从而不断努力读书,试图提高疗效,用更少的钱解决问题。我是个“下工”,不知道怎么“治未病”,那些已病的人,我都帮不完,我渴望去帮他们,城乡结合部,大有作为,基层是中医师成长最快的舞台[心]

我今天非常开心,我在象山看了86位患者,大多数是涂茨镇的农民和农民工,我摸着他们的脉,看着他们的舌头,倾听着他们的病痛,看着他们对我无比信任甚至是崇拜,用着古圣贤留下的经典名方,我想说,你们看,中医活着,她不会也不该进博物馆供人瞻仰,她会永远活跃在临床一线,不是吗?!

0 阅读:424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34

用户17xxx34

11
2024-07-10 21:41

就现在的中药材品质,下轻了屁用没有。

梦菡聊健康

梦菡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