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余秋里来山西,开会布置煤炭增产任务。矿长们不敢表态,胡富国说:“我们能突破1000万吨!”余秋里闻言脸色变了,啪地一拍桌子。众人面面相觑,替胡富国捏了把汗。只见余秋里把外衣一脱,说:“老胡,好样的”。 (注: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官方信源整理撰写)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变革。 此政策的推行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数十年来的封闭状态,还促使其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型。 在这个全球瞩目的转折点上,余秋里同志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远见,成为了改革开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在余秋里同志的领导下,中国的工业和能源部门开始着手进行深层次的结构调整,他不仅关注于技术的引进和更新,更通过一系列创新的管理改革,大力提升了这些行业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这些改革举措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个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转变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在他的推动下,《能源工业长远发展规划》得以制定并实施,这一规划不仅针对当时的能源供需状况,还对未来几十年的能源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和战略布局。 在余秋里同志的倡导下,节能成为了国家能源政策的一个核心内容。 他提出的“实行能源的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要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是对当时中国能源短缺状况的直接回应。 这一方针不仅提升了能源使用的效率,还引导了整个社会对能源消费的重新思考,促进了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余秋里同志在任期间特别注重与基层的直接接触,他的实地考察几乎覆盖了中国的主要能源生产基地。 在他的多次下访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1980年对山西煤矿的访问。 那一年,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煤炭产量的提升成为了迫切的任务。 面对这一挑战,余秋里同志没有选择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前往生产一线,深入了解情况。 在到达山西的某大型煤矿后,余秋里同志不顾劳累,连续几天下井考察,与矿工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和面临的困难。 他的这种做法极大地鼓舞了矿工们的士气,同时也使他能够准确把握矿区的实际产能和存在的问题。 在与矿工们的深入交流中,余秋里同志发现了许多提升产能的潜在方法,例如优化矿井的通风系统、改进矿车的运输效率等。 一次,他召集了当地的矿业领导,以及相关政府官员,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 会场内,沉默笼罩着每一个角落,窗外的寒风似乎也感受到了会议室内的紧张气氛。 余秋里的眼神扫过在座的每一位,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这是一个关键时刻,我们必须突破现状,实现产量的大幅提升。” 会议室内的气氛越发凝重,似乎没有人愿意首先打破这沉闷的静默。 就在这时,西山矿务局局长胡富国突然站起身来,他的声音坚定且响亮,打破了沉默:“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西山矿务局必将在明年实现产量突破,超过1000万吨。” 这番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会议室内引起了轻微的骚动,余秋里的表情也随之严肃起来,他突然用力拍了一下桌子,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房间内的气氛骤然紧张,众人紧张地看着余秋里,不知他将作何反应。 余秋里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他突然站起身,脱下了外套,大声说道:“老胡,好样的!”这一幕大大缓解了会议室内的紧张气氛,人们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他的军令状不仅是对外的承诺,更是对自己和整个团队的严峻考验。 胡富国深知,要想改变西山矿务局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激发工人的工作热情和提升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胡富国采取了与工人同吃同住的管理策略。 他亲自下井,与工人们并肩作业,了解一线工人的实际工作和生活条件,这种做法极大地拉近了他与工人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工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胡富国不仅关注产量的提升,更注重安全生产和工人福利的改善,他推动了多项福利政策的实施,如改善工人居住条件、设置医疗站点、提供更为合理的工作餐,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工人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1981年年底,在胡富国的领导下,西山矿务局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生产原煤达到1003万吨,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 这一成就不仅是对胡富国军令状的兑现,也是整个企业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年的努力,是由来自各个部门的干部职工们共同奋战的结果。他们在艰苦的矿区条件下,日夜兼程,不仅保证了矿区的安全生产,还创造了惊人的产量记录。 到了1985年,西山矿务局的发展势头未减,生产原煤量进一步增至1262万吨。 这一成绩的取得,标志着西山矿务局不仅稳固了在山西省八大煤炭基地中的地位,还使其成为全国少数几个年产量过千万吨的煤炭生产大局。 西山矿务局的成功,得益于胡富国的精准策略和一线工人的辛勤劳动,以及整个团队对煤炭生产的深刻理解和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