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24年终摸底,天都塌了!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重新回到2000年

星河落梦情如歌 2025-01-03 13:56:27

2025年了,美国年终摸底,天都塌了。

如果时间能倒流,美国第一时间会回到2000年,打死也不让中国加入WTO。

如今想退货?晚了!

美国议员激动地拍着桌子说:“这是美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战略失算!”

他们为什么这么认为?原因无他:因为中国不仅抢过全球化的东风,更是一路狂飙,把自己经济体格练的比铁还硬。

20年前,狂的没边

20多年前,那时候的美国是相当轻松的,放眼全球,吃喝不愁。

因为大局已定:日韩就像扶植多年的小弟,只会点头哈腰,按剧本乖乖执行任务;欧洲是自家听话的老朋友,拉美是自家的后院花园。

至于东南亚嘛,小角色,掀不起浪花。

唯一还能扳手腕的俄罗斯,当时正在兴高采烈地学习“西方式优雅生活”,忙着融入资本主义怀抱。

在美国的传统观念里:中国就是个“大号工地+低配苏联”,装备还都是苏联玩剩下的,金融产业跟美元一比,那就是纸片子。

谁能想到,让中国加入WTO这要命的战略误判,让美国后悔20年,未来还可能后悔200年。

“低估对手+过度自信”的双重buff,让美国打开了让中国入世的大门。

不是美国太自信,更不是慈善家,不过是把小算盘打个噼啪响。美国当时认为:中国就是21世纪最大的肥肉。

首先,美国看中了中国市场潜力无限,膘肥体壮,又好欺负,所以做起了“帝师梦”——你中国想全球化,那你就得听话!

让中国加入WTO,以为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就成了美国的小弟。

确实,廉价的中国制造成了美国资本的福音,美国一面能吃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红利,一面把美国商品在中国推广,这一波稳赚不赔。

中国怎么打脸美国的

美国写好了剧本,刚递过去,中国就临场加戏,硬是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繁荣康庄大道。

2001年,中国wto。开始还安安分分,后来干脆不装了,摊牌了——我是来偷家的。

中国开始自己设计产品,研发技术,甚至有了全球营销网络。

更讽刺的是,中国制造的商品把美国消费者迷得死去活来,所有一切都是made in china。

反过来,美国企业对华出口却显得像个临时摊位,供货稀稀拉拉。2017年中美贸易数据是个典型例子:中国对美出口高达2.91万亿元,美对华出口仅为1.04万亿元,逆差达到了1.87万亿元!

这种经济数据摆在桌面上,怎么看怎么像是一场“赤裸裸的经济碾压”。时任总统特朗普甚至脱口而出,把中美贸易形容成“强奸”,指责中国“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味道咋这么熟悉?

清乾隆时期,英国人想用商品收割清朝的白银。结果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中国的茶叶丝绸陶瓷直接给英国人干傻了。

17世纪,欧洲人一天不喝茶,浑身难受,茶是贵族的专属,象征地位和财富。

这并不是因为茶有什么特殊的神秘力量,而是因为它实在太贵了!那个时期,一小罐茶叶的价格能顶得上一头牛。

每天下午三点半,英国贵妇们换上精致的裙子,围坐在雕花茶几旁,举起精美的瓷杯,品尝与甜点搭配的红茶。

到了19世纪,英国一个国家就能把整个欧洲的茶全喝光,还不够。

英国政府一想 ,这不对呀,我们打开清朝市场是为了赚钱啊,怎么我们兜里的白银哗哗流向中国了?光1781 至 1790年,1640万两白银流入中国,1800 至1810年则达到2600万两,

那一时期,全球银子都流向中国,中国赚到头皮发麻。1700年到1823年,东印度公司从自家口袋和其他欧洲兄弟伙那儿,硬是刮来了超过两亿两白银,然后一股脑儿全倒腾给了大清。

就这么说吧,要是清朝收银子的效率换算成今天的支付方式,那就是清廷开了户,英国每天都得扫二维码。

东方大国神秘就神秘在,都没主动出手,对手自己就扛不住了,就种点茶叶,就快给英国喝穷了,英国政府挺不住了。

如今中国加入WTO,美国和当年的英国处境一模一样。

厚积薄发的中国发展的有多猛?

1950年时,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只有区区11.35亿美元,几乎可以用“零头”来形容。即便到1977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48.04亿美元,虽然看似翻了十几倍,但28年的时间平均下来,还是不尽如人意,慢得跟蜗牛似的。

直到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甩出一句金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锤子把所有争议砸了个稀巴烂!

然后深圳街头悄悄出现了一家金拱门——没错,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开张了!

别以为就是两片面包夹个牛肉饼的事儿,那是中国对全球经济敞开怀抱的信号。

整整15年,中国翻山越岭——从降低关税到取消进口配额,从开放市场到调整国内法规。很多国际谈判桌上的老手都没想到,中国回归全球化市场竟然能以如此豪放的姿态!

当然,这条路走得可不轻松。要知道,中国在加入世贸之前,关税平均水平高达15.3%,农产品税率更是有23.2%,简直是“进口商品绝缘体”。

为了让世贸组织点头,中国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调低关税,砍掉高达五成的税率,把平均水平降到了9.8%,农产品税率也削减到15.2%。

更难的是,关税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挑战在于制度上的大手术。从取消国家垄断到放开外资准入,再到调整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难的博弈。

如今,中国已经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01年,那时候中国的GDP只占全球的4%,在世界经济的大盘子里连“配菜”都算不上。

到了2020年,这个比例暴增至17.4%,全球经济第二大玩家身份板上钉钉。

贸易只是表象,对外直接投资才是另一个大戏。2001年,中国对外投资只有69亿美元。说直白点,那就是“海外市场上还没啥存在感”。可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329.4亿美元!

中国资本开始全球撒网。不仅在非洲修路架桥,还在欧洲买公司、在南美搞基建,俨然是个“投资大拿”。

这种投资扩张不单是为自己找市场,更是深度嵌入全球经济的象征。

再来说说人均GDP,从2001年的8700元,到2020年的72000元!

2001年,大家忙着买电饭锅和电视机;到了2020年,新能源汽车、AI家居设备开始占据购物车。

中国科技更是腾飞。从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从量子通信到载人航天,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进展不仅“点亮赛道”,还“带飞全球”。绿色经济转型更是一场“惊天逆袭”,光伏和风能的全球装机量已经超过50%。

这一切,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创新能力。

再来看看国际地位,中国早就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如今更是“主导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称号稳稳拿下,超过12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也已板上钉钉。

中国用20年直接重塑了世界经济格局。

说到经济体量,最有趣的指标之一就是购买力平价。2024年的数据预测显示,中国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占全球的18.8%,折算下来超过35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

而美国只有27万亿美元。说人话就是,中国不仅“块头大”,还能吃得多、跑得快,中国成了成了全球经济的绝对引擎。

中国命太硬

为什么说中国是21世纪唯一,发展起来的大国?因为别的国家都跑丢了。

如果说2000年是起跑线,2001年高盛提出金砖国家概念的时候,这个4个国家都是差不多的: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

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仿佛两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堂兄弟,看看印度就知道中国20年的发展有多牛逼。

让我们先给这对“难兄难弟”画个画像。

20世纪末,两个国家在人口和工业基础上的相似程度,简直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中国靠着9亿多人口红利干劲十足;印度呢,8.65亿人更是憋足了劲儿!

各方面总体来说也都差不多。

1990年,中国GDP为3609亿美元,印度则以3210亿美元紧随其后。中国人均317美元,印度稍微矜持一点,367美元,高出了16%。

当年,中国人均GDP在全球排行第163位,印度稍微努力了一点,位列第156位——这个差距,顶多也就相当于赛跑时两人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的距离。

真正扎心的是,当年的经济排位赛中,肯尼亚、赞比亚和卢旺达等非洲国家居然都能甩开中国好几条街!

再细看当时的卢旺达,还刚刚经历内战动荡,换句话说,人家是边打仗边跑经济。

和印度差不多

要是中国当年没鼓起勇气敲开WTO的大门,现在的光景大概率会和印度差不多。

印度2024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只有7%,对咱们来说似乎还挺亮眼,但往前一瞅,2023年还有8.2%,再往后看,2025年估计也就6.5%。这经济曲线像极了一个掉链子的过山车,前高后低,提不上劲儿。

更搞笑的是,这个“慢下来”的经济看着没那么拉胯,全靠投资拉动和服务业撑着,农业却在泥里打滚,制造业干脆不吭声了。

从2015年占GDP的16%一路下滑到2023年的13%,连莫迪大喊的“制造业占25%”目标都成了空中楼阁。更别提实体经济了,连个象征性的“实体感”都快找不到。

如果中国也走印度的老路,制造业肯定是第一个掉队的。当年中国从“三来一补”到后来“世界工厂”,那可是靠着一个个中国年轻人,一针一线拼出来的。

再看看印度,制造业的老毛病多得像一张皱巴巴的老年病清单:繁文缛节卡死了效率,一天光想着去恒河水里洗澡,把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抛在脑后。

印度GDP错过了发展的窗口期,彻底上不来了。

如果啊如果

要是当年中国没拿下WTO这个敲门砖,光靠低端制造业,也只能在关税围墙里“窝里横”。

中国通过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20年的窗口期,把交通能源通信三大命脉直接死死攥在手里,而且不停的产业升级,才有了后来的厚积薄发。

2023年,印度的城市电力普及率看似达到了99%,但农村地区依然停电频繁,可靠性大打折扣。

而中国呢?“基建狂魔”这个名号可不是吹的,从高速公路到高铁,从电力网络到5G信号塔,直接用工程说话。如果当初没入WTO,基础设施建设不会有这么高的优先级。

贫富差距方面,印度是经典的“两极分化”现场。富人住着豪宅开着跑车,穷人蜗居在破棚屋里连自来水都喝不上。

2023年,印度最富的1%家庭掌握了全国40%以上的财富,而底层人口的收入增长简直像龟速爬行。

中国如果当初没走外向型经济的路子,恐怕也得经历类似的贫富鸿沟。虽然中国现在也有贫富差距的问题,但靠着几十年的经济腾飞,至少有几亿人摆脱了贫困,而不是在“贫困线以下”徘徊。

土地问题是印度经济发展的又一颗“绊脚石”。土地所有权混乱、土地流转困难,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像被上了锁一样步履维艰。工业用地更是面临审批繁琐和成本高企的难题,这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反观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推行,加上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让土地资源得到了相对高效的利用。如果没加入WTO,土地制度改革或许也会因为缺乏外部压力而步履蹒跚。

教育这一块,印度的情况可以说是“天花板太矮,地板太低”。基础教育覆盖率在城里还过得去,可一到了农村,教室里的学生连个像样的桌子都没有。

再往上看,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虽多,但质量堪忧,技能匹配度低得令人发指。印度想搞“数字印度”,结果劳动力队伍的数字化素养却还在小学水平。

反观中国,义务教育普及率一路攀升,大学扩招后培养了一大批“性价比高”的工程师,填满了外资企业对技术劳动力的胃口。如果没入WTO,可能连这个“人才后备箱”都装不满。

看看印度,再看看美国那咬牙切齿的表情,真是笑不活了。

参考信息来源:

《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逻辑》韦森

《全球贸易史》王孝松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