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作战,我军战士把爆 破筒塞入越军暗堡,却被越军又扔出来。19岁的侯满厚当即想到一招,30分钟内连续炸毁敌人4座暗堡,毙敌13人,还毫发无损。 (注: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官方信源整理撰写) 1979年,侯满厚所在的129师386团面临着一项极其艰难的军事任务——攻占战略重地靠矛山。 这座山地海拔高达833米,周围布满了险峻的地形和密集的敌军防御。 对于侯满厚及其战友们来说,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对他们意志和勇气的极限考验。 战斗的那天,天空灰蒙蒙的,大雾和寒风使得视线和行动都极为困难。 侯满厚和他的连队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艰难推进,敌人的火力不断从山顶扫射而下,子弹如同雨点般倾泻。 当他们的前进被敌人设立的一个关键暗堡阻挡时,正是侯满厚站了出来。 暗堡坚固,且位置极为隐蔽,给连队的进攻带来了巨大阻碍。 尽管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侯满厚却表现出了难以置信的冷静和专注,他带领着爆破小组,利用烟幕和掩体,巧妙地靠近第一个地堡。 在队友的掩护下,侯满厚迅速而精确地放置了爆破装置,一声巨响后,第一个地堡化为瓦砾,敌人的防线出现了裂缝。 随着第一个地堡的成功炸毁,侯满厚的信心倍增,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激烈的反击。 敌军意识到了这一威胁,加强了对其余地堡的防御。 不过,侯满厚并未退缩,他深知任务的重要性,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带领着小组在弹雨中穿梭,一次又一次地冲向敌人的防线。 每一次爆破都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而他每一次都奇迹般地在爆炸中死里逃生。 在极短的时间内,侯满厚成功地炸毁了剩余三个地堡,每一处爆破都精准有效,大大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毙敌13名。 爆炸声响彻山谷,巨大的气浪和飞扬的碎片标志着暗堡的毁灭,但爆炸的冲击波也将侯满厚掀翻,他重重地摔在冰冷的岩石上,疼痛和震荡让他短暂失去了意识。 侯满厚没有被困难压倒,他从痛苦中挣扎起来,依靠着坚定的意志力,再次站了起来。 他所在的小组凭借着难以想象的勇气和坚定不移的执行力,最终为夺取靠矛山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这30分钟的战斗,对侯满厚来说,既是对生死的深刻体验,也是对个人勇气与团队精神的极致考验。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不仅完成了任务,更在整个战役中写下了壮烈的一笔,这一段历史,后来被誉为侯满厚在靠矛山的“汗马功劳”,成为了他军旅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 战后,侯满厚的英雄事迹并未随着战火的平息而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他在战场上表现出的非凡勇气和坚定精神得到了国家和军队的高度认可。 在一个充满庄严和感激的仪式上,侯满厚被广州军区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一等功”荣誉勋章。 更加难得的是,侯满厚还获得了邓公的亲切接见,在这次会面中,邓公亲自向侯满厚颁发了“爆破英雄”荣誉勋章,对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行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敬意。 他的故事被编入学校的教科书中,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他的经历被多次在电视和广播节目中提及,激励着无数中国青年。 侯满厚展现的不仅是个人的勇气和决心,更是一种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被尤为珍视和推崇。 1997年,随着军旗渐行渐远,侯满厚带着对过去的尊重与未来的期待,踏入了宜昌电力勘测设计院的大门。 这位一度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英雄,此时换上了普通的工装,身着一件颜色已难以辨认的旧外套,脸上没有了战场上的烟硝味,只有平凡人生的淡定与坚毅。 他的身影在设计院的走廊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却也充满了一种难得的平和。 侯满厚被分配到图纸印刷部门,一个与战火和荣耀看似毫无关联的岗位。 这份工作需要高度的精确和耐心,每一张图纸都承载着重要的工程信息,任何细微的错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尽管这份工作与他过去的军事生涯大相径庭,侯满厚却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或犹豫,他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展现出与战场上同样的专注和责任感。 在设计院的日常生活中,侯满厚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几乎从不主动谈论自己过去的战斗经历,他深知,曾经的荣耀虽值得铭记,但真正的勇气是面对现实,勇于承担平凡生活中的责任。 侯满厚面对的最大挑战,可能不是工作的技术性,而是如何处理从英雄到普通人的心理转变,这种转变对许多退役军人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侯满厚以一种几乎是苦行僧般的坚忍,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他了解到,生活不仅仅是过去的战斗,更多的是眼前的责任和对家庭的关爱。 在平凡的岗位上,侯满厚用自己的方式继续着另一种形式的战斗——为了生活的稳定,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的故事,从战场英雄到平凡工人的转变,成为了一种激励,提醒人们英雄不仅存在于战火中,更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坚持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