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高档次文献学习线粒体研究思路

探索哒哒猫 2024-07-19 15:35:00
不懂就问有问必答 跟着文献去学习 科研 科研日常 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研究,当我们在饥饿时看到和闻到食物,体内会发生什么?线粒体会有什么改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上发现小鼠只要看到和闻到食物几分钟,在大脑中一组神经细胞被激活的刺激下,肝细胞的线粒体在几分钟后就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为肝脏适应糖代谢做好了准备。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4年4月26日的Science期刊上。作者首次发现这是由已知线粒体分裂因子MFF丝氨酸131的磷酸化介导的。磷酸化是一种调节蛋白活性的重要修饰。这个新的磷酸化位点会影响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发现了一种调节体内胰岛素敏感性的新信号传导通路。 [向右R][向右R][向右R]研究思路上作者由组学鉴定分析,发现了一个已有线粒体分裂蛋白即MFF的新的磷酸化修饰。作者在体外实验发现,非磷酸化的MFFS131G基因敲入突变会减弱AKT诱导的线粒体碎片化。而在体内,MFFS131G基因敲入小鼠显示出肝脏线粒体动力学的改变,以及胰岛素刺激下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的功能受损。作者的研究表明,在食物感官感知、禁食后再食和POMC神经元激活过程中,肝脏MFF作为磷酸化靶点,在维持线粒体功能和肝脏合成代谢稳态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向右R][向右R][向右R]在体内,作者作运用TEM来观察线粒体形态。关于线粒体形态观察是用共聚焦超分辨还是电镜呢?一般来说如果是组织样本,建议电镜。如果是细胞样本,用共聚焦超分辨可以铺捉活细胞内线粒体,也可以免疫染色看固定后线粒体,选择哪种方式看实验需要。 [向右R][向右R][向右R]在这里,作者在线粒体形态统计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都知道细胞内线粒体形态多种多样,例如作者在WT组里处理前线粒体长度在4-6um这样一个区间范围内,即有的细胞里线粒体平均长度可能是有4 um,有的是5um等等,而刺激处理后线粒体长度变为了2-5um之间这样一个区间范围,这是一个比例的变化。所以在做线粒体形态统计时,我们需要多细胞来统计,看不同组线粒体如长度的分布变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