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庐山山顶上的“婆罗门”

闲说宇俊星 2023-09-21 07:23:21

庐山,含鄱口风光

故乡的山

作为一个江西老表,今年暑假父母、我、妻子两个孩子难得上山避暑休息。上一次上庐山还是疫情之前,家里老大那会才学会爬。大疫三年哪儿都没去,终于可以到处走一走了。

庐山修好了索道以后,上山方便多了,大约10分钟就到了山上的牯岭镇。因为我还留着九江的户口页,山上的通票钱免了,只有个索道费用,我和二老花了240,小朋友免费。老婆是湖北人,买了通票+索道费花了280算是给九江的经济做贡献了。

建议游客上庐山坐索道上山,方便快捷还能俯瞰半山茶园

家里4年没上庐山,在索道排长队时觉得山上肯定人挤人。没想到山上虽然人流如织,但也算不上拥挤,一片秩序井然有序的样子。看来旅游是恢复了,但是还没到火爆的状态。

庐山上街道航拍,有点像权力的游戏中的君临城,欧式风格明显

听山上工作的叔叔说前一段时间有个自媒体大V说庐山通票只管山上景点不管山下几个景点,还有旅游点消费偏贵这些。这些言论引发了不小的舆论,影响了不少原来要过来玩的人。

庐山上的山中之城牯岭镇

站在庐山街心公园远眺,两侧山谷的度假别墅和宾馆

其实庐山的通票买了以后,游客在山上够玩2、3天,各处景点可以凭票做免费摆渡车。至于景点东西偏贵这个没啥说的,山上的东西不能自产都要从山下运,我和老婆在山上商店给孩子买了一些东西感觉虽然贵一点但也能接受。

庐山区域较大,山下一些景点不归庐山管理局管,这个建国以来行政区域划分历史延续了,现在也说不清楚了。

看来新时代的舆情应对是一门新课。

山顶上的婆罗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雨季的庐山瀑布完美诠释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和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两句诗词

古代中国最顶级的文人墨客,为这座山打了响彻2000年的文化广告。让这座名山至今游人如织。不过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等一代代的文坛巨匠,登临庐山,赋咏华章大部分是登高望远,寄情于山水。想在潮湿的山顶久居在古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密集的参天古木和难行的山路让这些文人也望而却步。

牯岭镇,cooling

现在庐山上的牯岭度假小镇能容纳2万人常驻,这些确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历史演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侧写。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九江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沿长江一线被划为租界,此后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纷至沓来。

庐山牯岭镇遍布着大量欧式的别墅群

长江中下游地带受到副热带高压影响,6、7、8月酷热难耐堪比火炉。这些欧洲人受不了炎热的气候,于是把目光投向了九江南面的庐山。希望能在山上建立一些度假的别墅。

光绪二十年(1894),英国传教士李德立登上庐山,决定将庐山上的牯牛岭一带建设成山下商贾、领事们的度假地。于是他促成九江道台与英国九江领事签订了《牯牛岭案十二条》获得了这块土地的开发权后,在1901和1904年间两次扩大租占地区。牯牛岭一带是如今的牯岭小镇的雏形。这块区域从此成了国中之国。

挑夫上山

大部分挑夫是庐山附近市镇的农民

传教士李德立率人勘查庐山地形后,确定并修筑了从牯牛岭经剪刀峡到莲花洞通往九江的山路,对牯牛岭经石门涧、九十九盘通往沙河的道路也进行了整修,由此打开了从九江通往牯岭的大门。从此以后山下的建筑材料物资开始以最原始的头顶肩挑的方式运往山上。

20年代山上的别墅已经渐成气候

欧美殖民者的度假小镇渐渐有了雏形。英国人捷足先登做了表率,其他列强也马不停歇的上山跑马圈地。1897年,俄国人先租后占,抢得芦林、星洲一带土地;次年,美国人租到医生洼一带;1914年,法国人租得狗头石地区约12亩土地,后又定新约增至77亩,庐山上适宜开发的地段可以说被外国人瓜分一空。到1933年,山上共有度假别墅800余栋,形成了一个涵盖欧洲、美洲、亚洲等18国的小世界。

天主教堂

山顶上的各国领事、商人、武官好比“婆罗门”,高高在上的享受着山巅之城便利和舒适,傲然俯看山下艰难度日的普通中国人。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山上完成了规模不小的基础建设。山上水电齐全,也通了柏油路,整洁干净。领事、商贾名流在别墅外的花园举行沙龙派对。为了照顾这些人的生活,山上还修建了教会学校、医院、电影院、电报馆等。

美国侨民学校操场上玩耍的孩子

山顶带泳池的休闲区

后来上山的国民党要员的别墅里面也是各类设施齐全。我参观过蒋介石、宋美龄的美庐别墅20年代末就安装了冰箱和现代厨具,(虽然这两人也不用亲自下厨)山下的九江人民依旧过着困苦惨淡的日子。

30年代,国民党名义上取得全国政权,当时为了“剿匪”方便,也为了“充分利用”庐山的避暑消夏的特性。国府基本每年都要来庐山开会,这里俨然成了国府的夏都。后来也见证了蒋介石发表的抗日讲话。

庐山上的生活和当时的人们是隔绝的,也和建设这里的挑夫、民工无关。山顶是一个平行于民国的“世外桃源”。

给山上别墅运送物资的挑夫

生活在这里的人享受着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生活条件,山上的学校甚至有天文望远镜植物馆。这样平静潇洒的生活仅在抗战初期,1938年日军进攻九江时被打断。但是日本因为在还没和英美开战所以对山顶上的“婆罗门社区”还算礼遇有加。

日军攻占庐山

抗日纪念碑

作为殖民者的帮凶,大部分山顶的“婆罗门”们对普通中国人是没啥感情的。但是也有例外,在中国度过童年的作家赛珍珠女士就非常同情和热爱当时苦难的中国人民。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是一位极富传奇的美国旅华作家,她因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于1932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又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赛珍珠女士

赛珍珠的父亲赛兆祥是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他们一家的童年就在牯岭小镇度过。赛兆祥的前几个孩子都夭折了,所以他非常小心的对待自己的小女儿。来到九江后全家搬到了牯岭上的别墅。好在小女儿身体健康,才思敏捷。这个孩子成年后会给家族带了莫大的荣耀。

赛珍珠这样回忆着自己的童年:“每年6月,当秧苗从旱地秧田移到水田的时候,也就是去牯岭的时候了。距我家不远处,有一眼山泉,泉水晶莹清澈,可以直接饮用,简直成了我们的高级饮料。”

赛珍珠一家山间别墅

1938年她的长篇小说《大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成功描写中国人淳朴内心世界的文学巨著。她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赛珍珠夫妇成立了中国紧急救济委员会,该机构负责为中国的战争灾民救灾工作提供资金。到1941年7月1日,在全美国就动员筹集到了100万美元,用于救济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人民。

晚年赛珍珠

赛珍珠对中国爱得真诚。与众多西方人不同,赛珍珠对中国人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更没有不屑与挑剔,有的只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同情和美好的期待。但这种西方人在当时殖民思想达尔文主义横行的时候毕竟是少数。

到非洲做慈善的欧美明星

直到现在西方不少环保主义者、慈善机构到第三世界做慈善的目的不是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而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施舍自己的怜悯。如果第三世界的工厂、地铁、发电站拔地而起,他们是断然不会高兴,只有保留原始的落后,他们的悲悯之心才有发挥之地。

回归人间

建国后,庐山的基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50年代修建了盘山公路,在直通索道前这条路是进山的主要通道。不过走这条山路九曲十八弯容易晕车。曾经各国领事国府要员别墅被收归国有变成了国有宾馆和疗养院,开始对普通人开放。庐山因为58年61年和70年3次会议在新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笔。

环山公路风景不错,但容易晕车

改革开饭后,“避暑胜地”的庐山在80年代后成了竞相追捧的旅游胜地。直到如今还给附近市镇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和收入。

96年庐山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九江市花了很大功夫应对外国专家苛刻的考察。我那会读3年级,市内的很多中小学校都被分配了排练任务。我和小伙伴每天放学会在老师带领下排练节目,那个时候真是全市一心集中力量办大事。

1996年12月6日,庐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庐山的评价报告,正是对从古至今中国人所钟爱的避暑地特点的最好总结:

“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

庐山的美和诗意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和每个普通中国人的。

如今庐山不再是某些殖民者高高在上的天上之城。山下的九江市不再是19世纪的英租界,抗日战争时日军侵略华中的军部。这里曾经是白居易留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句的美丽城市;这是李白旅途中咏叹大好河山的驻足地;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心灵归处;也是全国人民的消暑避夏的胜地。

今日九江山、湖、长江化为一体

如今九江市的长江沿岸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