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先生生于1930年,江苏无锡人。他和弟弟是双胞胎,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出生时他只有二斤七两重,因为肌肉发育不良,一直不能动,直到七岁才能坐在椅子上。 八岁以前的记忆在许先生心中已经模糊了,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跟随着家人一路撤退、逃难,颠沛流离,这也成了他此生最沉痛、也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这也是为何许先生在接受许知远的《十三邀》采访时,每每谈到战争、谈到家国,他情难自抑、痛不欲生的原因。 许先生的父亲许凤藻将军,曾在孙中山上海勘察时的军舰上担任指挥官。 湖北沦陷前,他在此任职。抗日战争打响,他负责货运稽查并筹办粮草,可见许先生的心系天下乃家渊深厚。 许先生回忆说,那时常有人到湖北投奔父亲。 有一回,一个姓廖的军官带着两个小兵在他家住了一周,天天给他讲故事。 有天深夜,廖军官向许将军辞行,出乎意料,许将军却向廖军官和两个小兵行军礼。 直到后来,许倬云才知道,也就在那天夜里,廖军官带着两个小兵乘小船,装着满满一船炸药,划向一艘日 本战舰旁,进行自杀式袭击,连人带船一起炸掉了。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在逃难的路上,许倬云数次目睹轰炸后尸横遍野的“人间地狱”,上午还在玩耍的小伙伴,下午就变成了一堆残骸。 身体残疾的许倬云只能由家人背着、扛着、抬着,辗转流徙。 某个深夜,挑着许倬云的挑夫被机枪扫射而死,前面的队伍也走出很远,年幼的许倬云就独自坐在翻倒的滑篮里和死去的挑夫旁,过了许久,才看到家人来寻他的火光。 那时留下的悲伤和恐怖太过稠密,以至于一辈子都无法散去。 许倬云先生回忆,几十年后,他在睡梦中听到“呜呜”而过的警车声,还是会惊坐而起,恍惚中以为“鬼 子”的飞机又来了。 许先生永远不会忘掉某个清晨,只有六七岁的他,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看着一排排一脸稚气的小兵从他面前经过,母亲说:“不知道这些孩子,还有多少能回来!” 随后,许倬云就知道了什么是轰炸和流亡。 也就从那时起,许先生的心境就再也不是无忧无虑的小孩童了。 那段“不知下一站是哪里,不知下一刻还能不能活着”的日子,让许倬云直面每个个体的苦难,也看见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 许倬云先生后来说,他看到了”人类的精神“。 也正因这样苦难的经历以及这样悲悯的情怀,才让许先生虽从小饱受身体之痛,却成为一代历史大家。 《十三邀》上,当许先生被许知远问道,此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时,他满含热泪地说道: “但悲不见九州同! 别人可以不懂九州同,我是抗战里面长大的人,”中国“两个字,刻在我心里的。 七八百万的兵员,在阵地上死掉;三四千万的人被杀、被轰炸; 不能忘,忘不掉!” 说到这些,许先生忍不住痛哭失声。许先生的太太曼丽女士上前给他擦拭眼泪,解释道:“每次说到战争年代,他就会哭得稀里哗啦。” 这么多年,身在美国的许先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述他想说的话。 院士陈永发评价许倬云先生,说他是极端爱国的一个人。 从十九岁离开祖国大陆,许倬云先生就认定了自己一定会回去。 现在九十三的他,虽然已经无法行走,更无法乘坐飞机,但他还是执念着,等他过世后,一定要埋葬在家乡,埋在父母的旁边。 这是许先生答应父母的,也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