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筋拔骨”是技术不是技巧,它的存在是为了改变人体的结构,增强运动能力,使“速度跟劲力”得到同步提升,让打击变得迅猛而不费体力,且动作的连续性得到极大提升,似乎整个人就是一个“弹簧”,充满了弹力,可以在任何部位崩发劲力。 传统武术讲“丹田”,其实人身处处是“丹田”,讲八面撑劲,身体做到“整体如簧”,处处是撑劲。“开关节”令身体变得挺拔,似乎是人体重组,将每一个关节重新“拼接”使其具备更大的活动范围,如同在每个关节内部加置“弹簧”,使关节变得有弹力,整个人变得充满活力,人体运动呈现出“半自动”的状态,甚至连走路都变的轻灵,如“猫”般的迈步,身体变得异常协调。 甚至“内脏”跟身体之动也变得默契,由内而外,渗透至身体的每一处细节。习之日久,可表现出如动物般的“灵动”,丝毫的“风吹草动”都可以使“毛发如戬”,拳谱中用“灵劲上身天地翻”来形容此把劲力的霸道。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恰到好处! 由于腰裆、跨、肘、手,不在一个平面,而是立体的,由于练拳时要求,腰胯不松、手不动,那么,腰胯的一旋转,往上带动手臂的旋转,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螺旋,如同一个弹簧圈一样往上旋转出去的。“横向加纵向”的劲力,即是螺旋,包含了“起落、拧裹”。
大到身体躯干,小到旁梢末节,往往可以用肢节的动,带动整个身体的动,细节决定成败。所以练拳是个“精细的活儿”,身体的每一寸,都需要用心去感受,特别是“筋骨、关节”。整个人如同一根巨大的“皮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身体的皮筋不松,始终保持“拧裹”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动力源源不断。所以打拳时,步法的路径也是相当的重要,想要保持动作的连续性,就得使“胯、肩”处于拧裹中,这是“由下及上”,同理,我们也可以借助手上的动作,使劲力存在不丢,这是“由上及下”。当然,随着身体自控能力的增强,又可以“由中间及两边”,做到这一点,身体如“弹簧”,始终可以保持发劲的状态,令劲力连续不断!自古就有“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的说法,说明实战的最大筹码在于步法。在我们想象当中,步是走出来的,但是我们观察猫在捕食或者奔跑时的状态就知道,腿的作用不是蹬地发力,而是支撑!一只猫在运动中,腿是保持好固定的角度不变的,就如同用竹竿撑船,外力作用于竹竿,推至河底,借助反作用力,使船往前行进的。
这算是把身步说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