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邓小平最后一次来上海,离开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   本文内容均基

司马槑谈过去 2024-07-24 10:11:06

94年邓小平最后一次来上海,离开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从1978年起,邓公每年都在不同的城市过春节,如广州、杭州和成都,其中上海是他逗留最多的地方。邓公特别关注上海,与深圳等经济特区相比,显得颜色暗淡。   早在1918年,孙中山先生已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指明上海是中国未来三大港口之一。然而到了1980年代,上海的经济地位却受到新兴经济特区的强烈挑战。   那时的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在一次会议上强烈呼吁:上海需要振兴。20世纪90年代前,上海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但城市本身的问题重重,基础设施陈旧,严重的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问题频发。   上海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当时的16条渡轮线和4条车渡线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严重的踩踏事件频发。这样的状况不符合一个龙头城市的形象。   当局发现,尽管上海在1953年至1988年间为国家创造了巨额收入,城市却几乎未能积累足够的资金进行重大建设。邓公在南方谈话后决定亲自介入。   邓公在1984年一次视察珠海时的经历象征了他对改革的态度:在中山温泉后的一次登山中,他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下山路线。   从1988年开始,邓公连续7年在上海过春节,每次都带来一份“新年礼物”,希望能看到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快速变化。   在1990年,86岁的邓公为上海送上一份重要礼物——开发开放浦东。那年除夕夜,他与朱镕基等干部讨论上海的发展,强调浦东开发的重要性。他鼓励上海同志采取大的行动。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宣布上海浦东的开放政策。邓公推动了一种自负债务的财政模式,通过外借资金实现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   随后,上海政府投资了140亿元人民币,完成了包括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在内的重大基础工程。1992年,邓公在视察南浦大桥时,对上海的变化表现出极大的赞赏。   1994年,杨浦大桥完工,成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斜拉桥。邓公在大雨中亲临现场,对工程的快速完成表示感谢。   邓公对于最初未将上海纳入经济特区表示遗憾,但也认为这为上海带来了从先行者那里学习的机会。他鼓励上海借鉴广东的经验,提高起点,实现现代化。   在金融领域,邓公强调上海的核心地位,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并预见上海将重现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邓公的亲民形象也为人民所铭记。1992年,他在上海第一百货公司购买文具,与当地市民亲切互动,留下深刻印象。   邓公多次强调上海的潜力和机遇,鼓励上海人民在1992年的努力基础上,继续奋斗,攀登新高。他认为,虽然浦东的开发晚了,但还是及时的,并可以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1994年,邓公进行了他最后一次外出视察,选择了上海作为目的地。春节期间,他住在新锦江饭店,从窗口遥望经过浦东开发变化后的上海市景象。   在准备离开上海的时候,邓公在火车上召见了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与他进行了一场紧急且意义深远的对话,强调上海需要抓住20世纪的最后机遇。   此次交谈直到火车即将发车才结束,黄菊被迫离开。多年后,黄菊仍然对那次会谈记忆犹新,充满感慨。   此后邓公未再访问上海,但他的预言和期望逐渐成真。浦东的开发使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在五年内翻倍,上海市的年均增长率达到惊人的14%,远超预期。   在浦东新区成立初期,政府采取了高效的管理策略,审批过程极为迅速,实现了日常大量地块的快速批准。此外,新区还大幅精简了政府部门,职能部门和人员编制均大为减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浦东建设了多座标志性建筑,如百联世贸大楼、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厦,以及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陆家嘴地区迅速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同时,浦东成为多个“第一”的诞生地,包括外资培训机构和专业服务公司。   科技创新也在这一地区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建立将原本的农田转变为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众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在此设立总部。   南汇,曾被视为上海最遥远的角落,在开发后成为了临港新城,以及多个国家级示范基地的所在地,将“上海制造”推向了世界舞台。   浦东不仅仅改变了上海的面貌,更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上海的形象,成为经济总量巨大的区域,汇聚了数万家企业,为国家贡献了巨额的税收。   参考资料:刘争.改革开放四十年视野下的改革开放思想研究[J].活力,2022,(第10期).

0 阅读: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