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农民很穷却还生一堆儿女? 朝鲜那边的史料里有两个很有趣的故事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朝鲜临陂县有个姓金的贡生,“早退吏役,以行货之商,周游近邑场市”,放弃编制经商去了。金先生那时非常年轻,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性情也风流,再兼精子活性强,所以“到处犯色,犯则必娠",前后跟不同的女人生了80多个儿子,连大理段王爷都自愧不如。当然了,这些孩子他也不去管,都让其跟着自己的母亲生活。 过了二十多年后,金先生“年且衰耗”,又没赚到什么钱,眼看就要潦倒过完这辈子了,他把心一横,干脆把儿子们全部召集起来,“所会者七十余人矣”。然后,金先生带着这支生力军来到了金堤和万顷两地之间一块原属于御营厅的荒地上造屋: “作舍为长行廊样百余间,而每间隔间,尽区处七十余子。各以长技,耕且为业。有织席者,有捆屦者,以至陶冶工匠无不毕具。厥父夫妻,安坐而食。” 金先生让儿子们各展所长,有做陶器的,有织席贩履的,这块荒地一下子成了个小工匠市场。而等春天一到,他又叫儿子们开垦土地种植荞麦,“当夏收六七百石”。第二年又种麦和豆子,“获近千石”。第三年又种起水稻,“当秋所收,尤倍于前年”。 后来,金先生亲自到御营厅,陈告在荒地上搞建设的事情。御营厅也乐见其成,这不又能多收一笔税了。于是爽快地把土地使用权交给了金氏一族。 后十有余年,生子生孙,人口渐盛,其金村 为数百户大村。 要不是生了这七八十个儿子,获得了可以随自己心意支配的免费劳力,金先生的晚年估计会过的很惨。 与之可以对照的,是《青邱野谈》中一个尚州姓金的穷人。他因为家贫,26岁才娶到老婆。但他妻子是个很有雄心的人,成婚第二天就跟老公说,咱家里三间房,以后我们各住一间,不再圆房。你做鞋,我织布,以十年为限,每天只吃一碗稀粥,让咱们家壮大起来,怎么样? 尚州金先生估计也是穷怕了,居然答应了老婆的请求。除了织布贩履之外,这两人又在每天晚上,于后园里挖土坑,搜集村里的狗粪埋进去,当做第二年春耕的肥料,“当年大稔,殆近百余负”,大丰收之后,他俩又在地里种烟草,“又得数十两钱”。 如此在六七年后,家里已经是小康水平了。等十年期满,“果成大富,甲于一道”。可这两人过分操劳,已经生不出孩子来了。眼见老公唉声叹气,老婆却不以为意: “吾之产业如此,则必有主之者。君须周览远近宗人家,择其稍可者,以为己子,则得不愈于自己所生之不合意者乎?及其托情抚育,则与己出无间矣。” 意思是,我们自己生还不知道生出什么人来。现在你从亲戚的孩子里挑一个品行最好的,好好教导,不比养个逆子好得多吗? 后来,这家人就变成了商山金氏的始祖,“后裔昌大,簪缨世出”。 当然,比起来,虽然后面靠自己奋斗的金先生成就更大,但明显是前面那位金先生更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