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惠帝朱允炆,削藩除乱导致靖难之役,被推翻帝位不知所终。 明朝秉承着继承制的传

心灵古迹啊 2024-07-25 18:28:38

明惠帝朱允炆,削藩除乱导致靖难之役,被推翻帝位不知所终。 明朝秉承着继承制的传位方式,在经历朱标,朱雄鹰的死亡后,朱元璋最后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但是朱允炆因为惧怕自己叔叔们会和自己争抢皇位,联合方孝孺,黄子澄等人进行削藩制度。 而且朱允炆也十分提倡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虽然朱允炆削藩的政策失败,让自己丢失了皇位,但是他在位期间,还是做出过对于百姓有利的事情,推动了国家民生发展,而且他削藩失败也和自身能力性格有关。 朱元璋在位期间,一直施行的是以暴治暴的统治形式,而之后的明惠帝朱允炆,则想要用仁政来进行治理,同时朱允炆也将文人士大夫的地位提升,并改变了重武轻文的情况,让许多文人儒士十分欣喜,同时对于税收和军役也进行了改革,这也被称之为建文改制。 朱允炆的统治手段明显是要走仁政帝王的道路,随后在方孝孺等人的推荐下,让朱允炆拥有了想要削藩的想法,并且还将其施行了出来,先后对数位藩王进行削藩,导致他们成为庶人,甚至逼迫自杀。 而此时拥有兵权和实力的燕王朱棣,因为势力过大,让朱允炆不好下手,但是这也给了燕王机会,让燕王有时间来应对削藩。 如果朱允炆没有进行削藩,或者是选择以雷霆手段直接对燕王朱棣出手,那么结果还是很难说的。 要是继续发展大明,那么大明很有可能会进入到另一个时代,其次就是,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后期,对朝中大臣的屠戮,也让大明的肱股之臣遗留下来的十分少,朱允炆手中也并没有多少人能够使用。 而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也是因为在洪武年间是朱允炆的导师,这才一直陪在朱允炆左右,而且朱允炆会进行削藩也是形势所迫,因为外面封藩的都是他的叔叔,这对于身在皇位上的他来说,权利不够集中。 这场靖难之役之所以会发生,也离不开朱元璋早期的分封,朱元璋想让藩王辅佐皇帝,并且允许这些藩王手中掌握一些兵权,让他们守在大明边境保护大明江山,在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但在他去世之后这些事情就已经偏离了航道。 其次就是朱元璋早期的嫡子继承制度,所以朱标死后,让这皇位继续由朱标的儿子继承,朱允炆在位期间做出的政绩也可圈可点,更改了许多洪武朝留下的政策,更是将许多国家政务开始放手交给下面大臣去做,并且虚心接受百官的觐见,对于刑罚也进行了适当的减轻。 可以说朱允炆所做的事情,如果放在一个稳定且盛世时期,那么他绝对也算是一个好皇帝,但放在动荡的洪武年间,朱允炆就有些不适合了。 因为大明洪武后期,社会以及朝廷动荡十分厉害,而且党派之间的争斗也十分激烈,此时正是大明的转型时期,需要的是果断,有眼光的领导者,而不是一味的仁政,这也是为什么朱允炆最后会失败的原因。 其次就是,方孝孺等人的忽悠,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而是一直在朝堂上纸上谈兵,甚至对于军事之事也并不了解,在智谋上也远远不如燕王和燕王党羽,并且在开始削藩的选择上也选错了对象,反而给了燕王机会,让朱棣能够为造反做准备。 而且朱允炆在更改制度的期间,对于武官的利益触动的也十分频繁,让武官怨声四起,另外在靖难战争打响之后,朱允炆在军事上也经常犯错误,让朱棣最终攻破南京。 其实朱允炆的建文改制实行的非常好,但唯一缺点就是削藩,在削藩上也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最终让朱棣抓到漏洞开始反击,最后发动靖难之役,而朱允炆的下落也并没有记载,其实在城破的那一刻,朱允炆的生死就已经被朱棣宣布了。 (信息来源:个人图书馆,明惠帝朱允文(建文))(快资讯,朱允炆过于理想化,数次放过朱棣,导致了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