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分三品:天性、禀性、习性
天性即仁、义、礼、智、信,五种善德之总称。天性不可见,见于道心,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诚实之心。此五种善德,即天赋之性也。
禀性即怒、恼、恨、怨、烦,各种阴质所发动。 心、肝、脾、肺、肾,各有阴质,藏于其内,一触即发,即发为怒、恼、怨、恨、烦。所谓化禀性者,即化此阴质者也。
习性即吃、喝、穿、带、阔,一切嗜好所染成。习性既久,便成禀性。一切嗜好,不但转移人心,且能转移风俗。所谓去习性者,即不为嗜好所污染、风俗所转移也。
天性是良心发现。良心一反,即是天性,俗语谓之天良。
禀性即气质所拘。不仅五脏,即骨肉气血之中皆有阴气,朱子说是气禀所拘。
习性是物欲所蔽。被一切外物所启动,而生之贪欲,是谓习性,朱子说是物欲所蔽。
天性是义理之性。禀性是气质之性。习性是嗜欲之性。此吾儒六经,对于三性之定名。
天性在脑。天性本无定所,然赋之于人,亦必有寄托之处。晨兴而后,神清气爽,脑力复元,觉仁义礼智、孝悌忠信,一切天理,皆流行于脑海中。若疯癫之人、麻醉之人,脑筋昏乱,冥然罔觉,即天性丧失之证也。否则肢体残缺,知觉仍不少减,头部有伤,灵明立即失常,虽云生理,实根天性。以此证之,故曰在脑。
禀性在心。此心不动,一切怒恼怨恨烦。无由而生。以此证之,禀性在心。
习性在身。身界能矮的下、耐的劳,守分安常,则吃喝穿带阔一切嗜好,无所染著。以此证之,习性在身。
天性赋于上,自上而下。天性系五行之真气、五常之实德。换言之,即能生妙有之真空,所谓天命之性是也。例如一切植物,莫不倒生,是地为之主,故其根常在地。一切动物,莫不横生,是人为之主,故其头常向上。至于人类之性,天为之主,故其头皆向上,所以一动念、一行事,总觉头上有青天也。禀性种于内,自内而外。
禀性之来源,由于前因、遗传、水土、种族,深入人五脏之中。每一动时,外面显露。如怒则面青、恼则面白、醉酒则面赤,皆自内而发于外也。习性染于外,自外而内。
习性之来源,由于家庭、职业、学校、社会,少而习然,长而安然。如吃喝嫖赌烟,一切不良嗜好,习之既久,自成禀性。皆自外而传于内。《道德经》所谓“不见可欲,其心不乱”,见则乱矣。
天性是先天。未生之前,原有天性,既死以后,仍有天性。所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肉身虽没,性身不死是也
禀性是后天。既有此身,便有识神,既有识神,便有分别,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此禀性所由生也。
习性是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