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做出有动力的样子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是一个有趣的俚语,然而神经科学表明,这并非无稽之谈。
当你的身体呈现出某种状态时,你的心理也会随之改变:如果你垂头丧气,则更有可能觉得难过;如果你昂首挺胸,则很难感到自卑。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欺骗”自己的大脑,让它准备好。
首先,离开让你感到松弛困倦的环境,比如卧室。无论你的任务需不需要你出门,都换掉睡衣,穿上外出的衣服。
这里有一个陷阱:很多人觉得,等到“状态来了”,自然可以启动。事实恰恰相反!当你开始做一些事情,你才会慢慢进入状态。可以通过一些运动提升你的唤醒度,比如高抬腿,开合跳,波比跳。
问问自己:如果我今天很有动力,我可能会是什么样子?我可能会做什么?然后,去做吧!
❷ 听听内心的声音
有时,我们的脑子里会闪过一些非常快的想法。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还没有注意它的时候,它就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情绪。
尝试问问自己,当我感到不想做事情,并因此烦躁,低落的时候,我的脑子在想什么?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你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同时,你可能会发现,在你不注意的时候,你总是在想:“我做不到的”,“做这些根本没意义”,“明天做吧”……
这些想法可能和你的生活,价值观,甚至你自己有关。尝试意识到它们,并假设自己是一个优秀辩手,和这个声音辩论吧!
❸ 拆分任务和“5分钟法则”
你的声音里,或许会有“这也太难了,我做不完的”。除了辩论,还可以试试把任务细化:想着“我要收拾衣柜”或许很烦,但如果分成“把干衣服拿进来”和“把贴身衣物放进抽屉”,一次做一个,似乎就还可以忍受。
如果连想到最小单元的任务都觉得不快,试试“5分钟法则”:打开闹钟,告诉自己“先做5分钟,之后再决定要不要继续”。通常情况下,5分钟过去后,我们都会发现这个任务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