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毛主席到南泥湾视察,王震激动不已特意用烧鸡款待。毛主席吃的非常高兴,饭后还一脸意犹未尽,把吃剩的鸡架揣进口袋带走了……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 人民网 2023年9月25日 《声动南关|党史故事——口袋烧鸡》 ) 1943年的一个秋日,阳光洒满了南泥湾的田野。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谷穗低垂着头,仿佛在向来访的贵客致意。毛泽东站在田埂上,眺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内心涌起难以言喻的激动。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沼泽、荆棘遍布,野兽出没其间,就连水源都是有毒的。但如今,眼前的景象却让人难以想象它曾经的模样。大片的农田、各类工厂、成群的牲畜...一派繁荣景象展现在毛泽东眼前。 回想起三年前的艰难处境,毛泽东不禁感慨万千。1939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施经济封锁,物资极度匮乏。在生存还是毁灭的严峻选择面前,共产党人选择了自力更生。从中央领导到普通战士,人人参与大生产运动。 边区土地贫瘠,仅凭现有资源难以满足数万人的需求。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朱德在1940年的一次勘察中发现了南泥湾这片荒地。尽管环境恶劣,但朱德看到了它的潜力,决定在此开展大规模开发。 1941年春,王震率领359旅来到南泥湾。战士们身无长物,仅有一套衣服、一把镢头和一支枪。面对荒凉的环境,他们没有退缩。搭建简陋的窝棚御寒,采集野菜蘑菇充饥,用废铁和弹片自制农具。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依然斗志昂扬,争先恐后参与劳动。 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短短三年间,南泥湾摇身一变,成为了边区的后勤大本营。不仅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各类工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日用品到农具家具,应有尽有。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型而完整的经济体系。 毛泽东一行对南泥湾的巨变赞叹不已。他们走访了各个生产单位,向每一位遇到的战士和工人表示慰问和鼓励。在临行前的宴会上,王震特意准备了两只香喷喷的烧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遇。 即便在享用美味的时刻,毛泽东的心里始终牵挂着普通战士的生活。直到得知战士们也有定期开荤的机会,他才安心品尝起来。酒足饭饱之后,令人意外的是,毛泽东并未就此离去。他注意到桌上剩下的鸡骨架,询问了处理方式后,毅然决定将其带走熬汤。 这一幕深深印在了在场所有人的脑海中。领袖的勤俭节约、与民同甘共苦的作风,无声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品格。这个细节也成为了广为流传的佳话,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南泥湾的巨变,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改造,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它展现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依然能够创造奇迹的坚强意志和非凡能力。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方向和不懈的努力,荒芜之地终将变为沃土,贫瘠的现实终将孕育丰饶的未来。南泥湾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勇气和希望,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