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草书具备诸多特点,如笔力圆润有劲、运用诸多使转技巧、境界洒脱等。 在《诸

漫聊小知识 2024-08-02 18:38:12

黄庭坚草书具备诸多特点,如笔力圆润有劲、运用诸多使转技巧、境界洒脱等。 在《诸上座帖》中,有很多部位都能反映黄庭坚草书的书写特点,如连断、顺逆等,其整体上给人一种自由、狂放、纵情之感,即便运笔大开大合时,字体结构也相对完整,值得当代书家进行欣赏与学习。 同时,《诸上座帖》在章法处理方面,对文字的丰富程度较为讲究。该作品前半部分松散,后半部分紧凑,无论是文字大小,还是章法布局,都能给人惊艳之感。 顺逆与虚实。对黄庭坚《诸上座帖》进行赏析时,发现他较为常用的行笔方法为逆笔,在该帖中,逆笔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逆起,二是逆接,三是顿挫。 在书法行笔中,逆起是较为基础的笔法,逆接则是隔断相邻两字而产生的逆接动作,而顿挫是对逆势进行反复使用所产生的效果。 对于书法艺术而言,作品中虚实的表现形式也尤为重要,虚实可以改变字体大小,对文字的轻重进行划分,使部分字更为突出,进而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黄庭坚在处理虚实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个人风格。在《诸上座帖》中,黄庭坚在处理虚实时运用了两种方法: 一种是调节字体的大小,让相对较大和较小的字形分别呈现出实与虚的效果,进而在两种字形的映衬下,产生块面效果;另一种是运用连笔方法进行书写,并连接相邻的字,例如“落”“始”“得”三字之间的连笔能让人在视觉上产生实的效果。 连断与整散。黄庭坚在草书创作中常用断笔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笔意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笔意全部断裂,另一种是笔断意连。 除此之外,在《诸上座帖》中,连断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单线呼应,另一种是双线交错。这两种形式都展现了黄庭坚的草书艺术风格。 同时,在草书作品中,整散也尤为关键。其中,“整”主要通过聚集部分字体来实现,而“散”主要通过散列字体来实现,由不同字体组合产生的“整”“散”两种效果之间具有相关性。 为保证书法作品张弛有度,并为观赏者带来视觉美感,应对“整”“散”关系进行合理设计。 在《诸上座帖》中,不少位置的字体都具有整散特点,例如部分字体处于连绵的状态,这一部位能体现出“整”的效果;而部分字体毫无秩序,如“佛诸善识知”五个字,就相对松散。 所以这一部位又能体现出“散”的效果。与此同时,可以看出《诸上座帖》中的整散效果的部分位置与怀素草书《自叙帖》相类似,这说明黄庭坚在创作时,借鉴了怀素的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人风格融入了其中。 穿插、颠倒与开阖。首先,在《诸上座帖》中,穿插手法较为常见,例如黄庭坚在书写“审”“也”字时,其中的“丨”“乚”基本从虚处落笔,给人以“丨”“乚”在字体结构中穿插的感觉。 同时,《诸上座帖》中还体现出顶真技巧,这也是穿插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次,在草书艺术的颠倒手法中,黄庭坚通常以两种方法进行表现,一种是颠倒部分字体笔画或颠倒部分字体偏旁,另一种是颠倒字体的重心。 而在颠倒字体重心上,也有两种方式,分别是颠倒散字重心与组合字重心。最后,在《诸上座帖》中,黄庭坚为实现对比,运用了开阖方法。 例如“复”“别”二字,分别采用了左右分开与起接两笔呼应的表现形式,同时在两字之间、两行字之间的开阖上,又采用了其他的表现方法。 比如前一行“眼始得古人道”中的“人”字,与后一行“那个是”中的“个”字,这些字体都较为特殊,所以这两个字在对应行中展现了开阖效果。 在黄庭坚的草书作品中,《诸上座帖》是经典代表,其笔画动荡纵横,给人以顿挫之感,行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能强烈地表现出黄庭坚的草书风格特点。作为黄庭坚的成熟草书作品之一,《诸上座帖》的赏析价值较大。 在宋代,黄庭坚的草书被世人赞誉,对当时的习书者产生了较大影响,无论是皇亲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在临摹学习黄庭坚的草书。 张纲曾说,黄庭坚行草变化丰富,态势如飞动一般,极具风韵。由于黄庭坚在世时作书较多,因此他的很多书法作品在民间流传。 然而,黄庭坚大多书法作品都在战乱中毁于一旦,后来世人将其书法作品进行翻刻,也一样被习书者视如珍宝。 在宋代书坛上,黄庭坚草书极受欢迎,且“北宋四家”中也唯有黄庭坚在草书上的成就最大,民间也形成了临摹学习黄庭坚草书的风气。 到了元明清时期,也依然如此,很多画家、书法家都因黄庭坚草书而深受启示,对其赞不绝口。 如:明代的祝允明的作品《赤壁赋》,就借鉴了黄庭坚的草书风格,其用笔力聚毫端,果断精确,也常常将连贯呼应的进笔与流转和涧的笔势交相运用,呈现出气势磅礴、笔势动荡的书法风貌。 沈周在晚年时期倾心学习黄庭坚草书,其书法线条锋利活锐,结构跌宕开阖,中宫收紧而四维开张,所谓“长撇大捺”,遒劲奇崛。以上足以说明他们在创作时,皆受到了黄庭坚草书的启示及影响。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