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在漫长的书法艺术道路上,汲取了众多书家的精华。柳公权学习汉末书法家钟繇的书

漫聊小知识 2024-08-02 18:38:12

柳公权在漫长的书法艺术道路上,汲取了众多书家的精华。柳公权学习汉末书法家钟繇的书法,主要体现在他书写的《金刚经》中。 此外,他师法“二王”,得其神韵而超脱于形似之外。从柳公权的楷书中可以看到形与神的融合,他领悟到枯淡的用笔之法。 实际上,从柳公权的一些字体中,可以看到其作品不仅具有王羲之书法的韵味,在字形和结构上也颇似王羲之书法的面目。 柳公权的书法深受颜真卿之影响,获益良多。在初唐崇尚王羲之,学习和模仿王氏书法的风潮之下,颜真卿凭借端庄有力、雄浑开放的风格,打破了魏晋以来“书贵瘦硬”的审美观念和书法格局。 苏轼曾赞誉:“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这其中的“新意”,是指颜真卿的书法摒弃了清瘦秀美的风气,以宏大庄严的正大气象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艺潮流。 柳公权,这位晚唐时期的杰出书法家,不仅继承了颜真卿刚健激昂、端庄朴厚、气势磅礴的正大气象,而且在此基础上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柳公权的书学思想深邃,他提出“心正则笔正”,这一理念不仅是对书法学习和创作的审美要求,更是对书法家品行和道德修养的至高标准。 柳公权书体较王羲之、颜真卿的结字形态更加瘦长,在其《神策军碑》《玄秘塔碑》中已灿然大成。在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潮中,“柳骨”一改中唐的肥腴之风,其笔锋劲健、深邃有力。 运笔爽利且快捷,以方正为主,又辅以圆润。“柳骨”巧妙运用蹲锋与铺毫,塑造出瘦硬劲挺的线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当时,柳书被视为珍贵的墨宝,若能求得柳书,那是极为荣耀的事情。《新唐书·柳公权传》记载:“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 “外夷入贡者,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可见,柳公权的书法不仅在华夏四海之内享有盛誉,而且远播海外。 狭义的章法,仅指正文的谋篇布局;广义的章法则涵盖正文、款识和印章。在评价一件书法作品时,首要的便是观察其章法。章法精妙的作品,能让人心生愉悦。 而章法欠佳的作品,即便单个字再美,也无法激发人们的欣赏之情。据说,晚清书法家何绍基的家乡湖南道县有一位姓廖的书家,在当地享有盛名。 有人曾问何绍基这位廖某的书法如何,他笑着回答:“廖某只有写一个字时才显得好看。” 由此可见,这位书法家只懂得结体,却忽视了章法的重要性。因此,在创作书法作品时,不仅要关注点画,更要重视整体的章法安排。 一件成功的楷书作品,其特点是点画精致、结体多变。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注重局部细节,通过精心处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实现了整体的和谐美感。 这种美感,既体现在每一个字的精雕细琢上,也展现在整体布局的协调统一之中。 章法,作为书法创作技巧中的关键要素,与运笔的节奏变化及结体的完美程度息息相关。在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中,这种关联性尤为突出。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中,其章法的和谐之美主要体现在字形的宽窄与大小错落有致、笔法的韵律多变之上。在他的精心构思与巧妙安排下,各种书法元素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帖章法布局精妙,字与字之间变幻莫测,和谐统一。细观“唐故”二字,动态之美尽现,右上之势给人以灵动之感。 再观“録”字与“内”字,大小对比鲜明,点线、轻重变化使整体错落有致,美感十足。“録”字右部,顾盼生姿,顺承自然,使整个章法布局更加和谐完美。 清代儒士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提到,创作书法作品,贵在气息贯通。每一个字上下要有承接,左右要有呼应,形成一个整体,才是尽善尽美。 即使是一个字、几行字、甚至几十行字,也要保持精神的团结,不使其散逸。这里强调的是单字内的气息贯通与全篇气息的连贯。 在书法作品中,每一个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柳体楷书的连贯气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线条的贯通。这里所提及的“线”,并非行书中的牵丝引带,而是中轴线。 每一行都存在一条无形的中轴线,而每一个字也有其无形的中心线。当每个字的中心线与这一行的中轴线相吻合时,气息便得以流畅贯通;反之,则难以实现贯通。其次是气势的连接。 具体而言,上一个字的末笔回锋收笔,其气势隐向于下;下一个字的首笔逆锋起笔,其气势暗接于上。通过上下笔势的相互呼应,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遥相呼应的关系。 这种呼应关系依赖于行笔走向、体势俯仰、笔意流通以及行间虚实等因素,进而形成书法作品中全篇气息的连贯之美。这就是柳体章法的精髓。 在书法章法的布局中,当行距宽时,字距需紧凑,确保整体章法和谐统一;而行距狭窄之处,字距则应适度放宽,避免产生拥挤感。这是书法章法的基本规则。 此外,还有一句精妙之语:“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体现了章法的特殊规律。东晋“书圣”王羲之曾言:“实处就法,虚处藏神。”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书法艺术中虚与实相生的微妙,尤其突出了虚处在章法布局中不可或缺之重要地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