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十哲”中,对后世军事家影响最大的,不是身经百战的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

漫聊小知识 2024-08-02 18:38:13

“武庙十哲”中,对后世军事家影响最大的,不是身经百战的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而是一个一辈子就指挥了一次大战(柏举之战),写了一本书(《孙子兵法》)的人——孙武。 孙武本不姓孙,而是姓田,春秋末期齐国人。说到这里你可能想起了,田穰苴不也是这个时代的齐国人,也姓田吗?对了,他们俩是一家子。论辈分,田穰苴是孙武的叔叔。 孙武的祖父是齐国将军,因为战功,被国君赐姓为“孙”(国君赐姓在古代是个荣耀的事情,李也是这样),从此孙武这一支脉的田家后人,就以孙为姓。 由此可见,孙武家族可称得上军事世家。孙武的后人中,还出了一位兵家大师孙膑,就是那位创造了围魏救赵、添兵减灶等用兵经典之作的传奇人物。 柏举之战发生在公元前506年,交战双方是在今天江苏省一带的吴国和在湖北湖南境内的大国楚国。结果是3万吴军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境内)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国国都。 当时吴国的将军,就是孙武。孙武年轻时因为齐国内乱,家族受到威胁,于是他出走吴国,在吴国撰写兵书。碰巧被吴国大臣伍子胥看到,于是向吴王阖闾推荐了孙武。经过交流,孙武被吴王封为将军。 孙武在成为将军之前,还发生了一个“三令五申”的故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读一下。这体现了孙武同田穰苴类似的思想:军队必须令行禁止,军纪严明。 在柏举之战前,吴国和楚国已经断断续续打了上百年了,两国可谓世仇。孙武当将军后,没有按照吴王的意思立即攻打楚国。 而是经常派小股部队骚扰楚国长达6年之久,让楚国不得安宁,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将士疲于奔命,斗志沮丧。同时他静待时机,联系反对楚国的国家。 这一年,楚国攻打蔡国,蔡国向吴国求救。吴国于是以救“蔡”为名,联合了蔡国、唐国等国家,先到达蔡国,从蔡国方向发起了对楚战争(避开了楚对吴的防御战线)。 在战争中,吴军进军神速,让敌人来不及集中自己的力量;对敌人将帅了解清楚,利用对方将帅的不和、贪功,灵活机动,集中自己分散敌人、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取得以少胜多的大胜,毙敌主帅,占敌国都。 从柏举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孙武的许多军事思想:比如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比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比如兵贵神速;比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还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点孙武跟叔叔田穰苴一个看法)。 这些战争原则一直得到后人推崇,然而《孙子兵法》最重要的思想还不是这些。这本书一开头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反映了孙武重战、慎战的思想。孙武写这部兵法,是为了安国全军,是为了以战息战。如果问孙武,你的柏举之战同田穰苴的那一战相比,谁更辉煌一些。孙武会回答:我叔叔干得更好,他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是孙武的“重战”思想同时也认为,一个国家最好不必战,但不可不备战。这反映了他乃至我们民族爱好和平的本性,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不怕战争的勇气。 《孙子兵法》只有6000字,却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被奉为兵家经典,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子兵法》是孙武年轻时写成,一辈子都在修订的兵书,又称《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传说中的《太公兵法》等书已散佚,《司马法》成书实际晚于《孙子兵法》)。 三国大军事家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李世民盛赞《孙子兵法》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在宋朝,朝廷颁行了第一套中国古代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其中第一部就是《孙子兵法》。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