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句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里人们是用阎罗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直到现

老杨话文史了 2024-08-08 20:54:06

宋朝有句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里人们是用阎罗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直到现在,有一句歌词还在传唱 “铁面无私包青天……”。 包拯生活在真宗和仁宗两朝之间,这是宋朝历史上政治相对清明的一段时间。 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包拯可以说完全能够代表宋朝士大夫的一个侧面。 虽然宋朝的士大夫在军事上苍白、无力,但也不能说宋朝的士大夫们是百无一用的书生,他们还是起到了自己关键的作用的。 包拯在景祐四年,也就是 1037 年正式登上仕途,那个时候的宋朝经过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创业立制,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一个稳定发展时期,所以包拯的运气还是比较好,大环境比较安定。 但包拯是个力求上进,要求进步的同志,他高膽远瞩地发现现在朝廷内外存在着许多问题:冗官、冗兵、冗费日益严重,土地兼并激烈,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接连爆发,社会矛盾、阶级矛盾都在发展,政治、经济危机四伏。外有辽、西夏与宋鼎足而立,末朝每年以相当数量的 “岁币”、“岁賜”维持着和平共处的局面。 于是他在自己的职责范国之内,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虽然没有像范仲淹、王安石他们搞得那么声势浩大,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有利于当时的下层人民。 包拯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所爱戴,很大部分原因也在于此。 包拯最出名的要数他的倔脾气,司马光在《张方平第二札子》中说:“向者仁宗时,包拯最名公直。”现在的电视剧里,包拯脑门上一个月亮,脸黑得跟炭似的,一看就是清官,不徇私枉法的官员。 在当时那个社会中,包拯也确实不是浪得虛名。在宋史上记载的包拯的一件事情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他担任天长县的知县期间,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因为当时法律规定,不准私自屠宰耕牛。手是,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 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后来,包拯任端州知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在他任职期间,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包拯不但清廉,而且正直,因看不惯朝廷中一些人自恃权费,横行不法,他就亲自去找皇帝进谏。他口若悬河,言辞激烈,竟将唾沫星子溅了朱仁宗一脸。 包拯的风范不仅影响到大宋一朝,历经千年之后,他的风范一直为后人所景仰。尤其是他那传说中的三口铡刀,早就化为了民族良心,时时警醒着世人。

0 阅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