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毛主席的安全,禁止他坐飞机。”这是自建国以来,中央明文规定的东西,“空军没有好飞机,飞行员技术水平低。”每次毛主席想要坐飞机,刘亚楼总是拿这句搪塞。 1956年,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南方的经济复苏和工业发展,毛主席计划前往广州进行视察,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地方视察,而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因为他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旅行方式——首次乘坐飞机。 在决定乘飞机前往广州的那一刻,毛主席坚决表示必须由中国空军来执行这一飞行任务。 当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收到为毛主席安排首次飞行的任务时,他的心情无法平静。 在他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飞机型号的蓝图,桌上摊开了各种气象报告和飞行计划。 选机过程中,刘亚楼和他的团队面临了一个重要决策:选择性能稳定但较为老旧的里-2飞机,还是性能更优但使用时间较短的伊尔-14,他们反复分析比较了两种飞机的技术参数和历史飞行记录。 里-2虽然速度不及伊尔-14,但它的机械构造经过了长时间的战场验证,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充分的保障,毛主席的安全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一次会议上,刘亚楼将两种飞机的优劣摆在了桌面上,向参与决策的飞行技术团队详细解释了每种机型的细节。 他的目光坚定,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我们需要一个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极为可靠的机型。” 最终,毛主席本人也参与了决策,他坚定地选择了里-2,他的话简单而有力:“我们的飞行员,我信得过,我们的飞机,我也信得过。” 选择了里-2飞机后,刘亚楼亲自监督了飞机的彻底检查和调整工作。 在飞机最终确定后,刘亚楼站在飞行跑道旁,眺望着被夜色笼罩的跑道,心中虽有万分的压力。 当里-2飞机缓缓升空,驶向广东的广袤天际时,毛泽东主席和随行的工作人员正坐在航班的主舱内。 飞机穿越长江以南,天气逐渐变得复杂。 飞至华南地区时,使得原本平稳的飞行开始变得颠簸,在颠簸的飞行过程中,毛主席保持着异常的镇静。 机舱内,随行人员紧张地抓着座椅扶手,而毛主席则翻开了手中的文件,若无其事地继续审阅。 他时不时地抬头,用他那平静而坚定的声音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讨论国家的大计,他的这种从容不仅安抚了同机人员的情绪,也使得整个机舱的气氛变得更加稳定。 突然,一阵更为剧烈的颠簸打断了讨论。 机组人员通过扩音器通知,飞机正进入更为复杂的天气区域。 毛主席放下手中的文件,望向窗外密布的乌云,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示意继续前行。 此时,机组的飞行员正在密集地操作,他们需要做出快速而精确的决策以保证飞行安全。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飞机终于穿越了最困难的部分,平稳地接近广州。 当飞机着陆时,机舱内响起了轻微的掌声。 毛主席站起身,微笑着对周围的人说:“飞机还是挺稳的,空军的同志们做得好。” 飞行结束后,毛主席特意前往机组驾驶舱,亲自感谢每一位机组成员,他的行为不仅彰显了领导人的亲和力,也深化了军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在结束对广州的视察后,返程的飞行任务开始时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当毛主席的专机逐渐接近河北衡水的上空时,天空开始变得阴沉,乌云密布。 不久,飞机便进入了一个由积雨云构成的广阔雷区,天空中闪电交织,雷声滚滚。 在飞机剧烈颠簸的同时,机舱内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顶点。 机组成员紧急会议,首席飞行员胡萍临危受命,他的经验和镇定成为了众人的依靠。 他迅速评估了气象情况,并决定采用蛇行绕飞的策略来避开最危险的区域,这是一种高风险的操作,需要精准的驾驶技术和对飞机性能的深刻理解。 与此同时,由于强烈的雷电活动,飞机的无线电设备受到了干扰,与地面的通信完全中断。 飞行塔台的调度员焦急地尝试重新建立联系,但所有努力暂时都归于无用。 在北京的指挥中心,紧张的气氛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得到,无线电室内的空气凝固,只有不断尝试连接的信号声打破了沉默。 在飞机上,胡萍冷静地操作控制杆,精确地计算着每一次转向的角度和时间。 副驾驶张振民也紧密配合,两人的配合堪称完美。 在他们的精心操作下,飞机逐渐绕过了最密集的雷区,在这一过程中,机组人员不断监测飞机的状态,确保所有系统正常运作。 随行的安保人员和机组成员看着胡萍他们的背影,心中充满敬意。 毛主席本人也异常镇定,他在机舱内安抚众人的情绪,他的存在给大家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支持。 终于,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飞机成功避开了雷雨区,重获平稳。 当飞机平稳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后,毛主席首先向胡萍和张振民表示了深深的感谢,他们的专业精神和勇敢表现得到了最高的认可。 随后,他走到机舱门口,向所有机组成员握手致谢,他的话语简单而有力:“在暴风雨中,你们都是最可靠的驾驶员。非常感谢,同志们!” 自毛主席首次乘专机空中遇险后,中央政治局高度重视其行程的安全性,决定在毛主席外出考察时一般不再乘坐飞机,而改为乘坐火车或其他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