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播学的理论视角打开中国近代史

健柏谈文学 2024-08-10 23:18:37
- 1️⃣重构西方:晚清的外交风云 - 19世纪中叶,清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前,封闭的帝国被动打开國門,开始接触这个陌生的世界。皇甫峥峥在《远西旅人》中,选取了六位具有代表性的晚清外交官,通过分析他们的日记、信函、奏折等文本,展现了中国外交官如何构建对“西方”的认知,并逐步建立起一套新的信息秩序。 - 2⃣️传播困境与多元镜像 - 当时中国面临着信息传播的困境。𡧺方渠道的信息源有限,且往往经过筛选和加工,难以客观地反映西方的真实情况。而民间渠道的信息则杂乱无章,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晚清外交官的观察和书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兴起,他们通过个人经历和亲身感受,为国人提供了了解西方的新视角。 - 其中,斌椿以诗人的视角,将西方描绘成充满奇迹与秩序的理想国度,将异域文化纳入中国的叙事框架;郭嵩焘作为第①任驻欧公使,对西方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并试图以三代之治的框架来解释西方的崛起;薛福成则以其出版家的身份,对外交体裁进行再创造,将西方知识进行整合和传播。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晚清外交官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转变,也反映了整个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的变迁和话语体系的建构。 - 3⃣️传播的解碼与重构 - 书中借鉴了传播学中的“编码”与“解碼”理论,将晚清外交官的书写视为动态的传播过程。外交官的文本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经过了复杂的编码过程,在不同的受众中产生不同的解读和反响。 - 作者通过对不同文本的分析,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编码差异,例如𡧺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和误解,也影响了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 - 4⃣️信息秩序转变:从朝贡体系到帝国体系 - 晚清外交官的观察和书写不仅改变了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也推动了中国信息秩序的转变。从传统的朝贡体系,到近代的帝国体系,中国逐渐建立起一套新的信息秩序,这套秩序以驻外公使館为核心,通过电报、报纸等新兴技术,将清廷与海外机构、新媒体的读者和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关联起来。 - 在此过程中,信息传播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单向传递,到双向互动,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及时和便捷。同时,传播渠道也更加多元化,除了𡧺方渠道外,民间渠道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