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 1947年6月30日,夜幕低垂,黄河两岸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然而,这片静谧之下,却酝酿着一场惊天动地的战略行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12万余人正在黄河边集结,准备突破国民党在黄河沿岸设下的重重封锁线,将战火烧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地带。 回顾过去一年多的斗争历程,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与国民党军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较量。1946年6月,国民党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企图一举消灭晋冀鲁豫根据地。野战军转入防御,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保卫了根据地。然而,随着国民党军不断增兵,根据地面临的威胁日益严峻。1947年初,国民党军再次对根据地发动进攻,并在黄河两岸构筑起坚固的防线,意图彻底封锁和消灭革命力量。 面对敌人的重重封锁和步步紧逼,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作出战略决策,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要打破敌人的封锁,实施战略转移,挺进中原,直捣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地。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意味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在敌人的封锁线上打开一个缺口,实现战略突破。 刘伯承、邓小平对党中央的决策坚决拥护,立即着手制定作战计划。他们决定集中主力,在黄河中游地区实施强渡,一举突破国民党在黄河沿岸构筑的防线。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因为一旦强渡失败,整个部队将面临被敌人合围歼灭的危险。 6月30日夜,战士们在黄河边集结完毕,做好了强渡的准备。望着黄河对岸敌人的工事和炮火,每一个战士都明白,前方将是一场血战。但是,没有人退缩,没有人动摇。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管付出多大牺牲,也要冲破敌人的封锁,完成党中央交给的战略任务。 深夜,强渡命令下达。战士们分乘木船和筏子,在掩护部队的火力掩护下,向黄河对岸发起冲击。敌人很快发现了我军的行动,顿时枪炮齐鸣,黄河上空被密集的火力网覆盖。战士们置生死于度外,奋勇向前。一艘艘木船和筏子被敌人的炮火击中,战士们纷纷落水,鲜血染红了黄河。但更多的船只冲过了封锁线,战士们奋勇登岸,与防守的敌人展开肉搏战。 经过一夜的浴血奋战,晋冀鲁豫野战军终于一举突破了黄河天险,胜利登上了黄河对岸的土地。黎明的曙光照耀在战士们疲惫但欣喜的面庞上,大家激动地高呼:"我们胜利了!我们冲破了敌人的封锁!" 刘邓大军突破黄河防线后,迅速在鲁西南展开战役,接连攻克了郓城、曹县等县城,歼灭国民党军1万余人。捷报频传,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就在这时,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军如果继续在鲁西南地区作战,虽然能够取得一些胜利,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战局。要想打乱国民党的整个战略部署,就必须放弃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甩开敌人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更深处挺进。 于是,1947年7月23日,毛主席发出了一份标有"4A绝密"的电报,指示刘邓大军"不要后方",迅速直插大别山,在那里建立新的根据地。这个决策是何等的英明和大胆!在当时,没有人料到,毛主席竟然会在胜利的时候命令部队放弃已经取得的成果,甚至放弃后方补给线,孤军深入敌人腹地。 然而,当这份电报送到刘伯承、邓小平手中时,他们却陷入了沉思。此时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是疲惫不堪,伤亡也十分严重。部队迫切需要休整补充,方能继续执行新的战斗任务。刘邓二人权衡利弊,最终还是向毛主席发了一份电报,如实汇报了部队的实际情况,希望能够在原地继续作战一段时间,等形势进一步好转后再南下。 没想到,仅仅一天之后,毛主席便再次发来一份标有"3A"的绝密电报,语气异常严峻。电报中直言:"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短短几个字,却道尽了革命形势的危急。刘伯承、邓小平读罢电报,心中一震。他们立刻意识到,党中央对于战略进攻寄予厚望,绝非仅仅是打几个胜仗那么简单。大别山,才是扭转战局的关键! 此时,再没有一丝犹豫。"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刘邓立即给毛主席回电表态。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刘邓大军并没有等到半个月,而是在接到"3A"电报的第9天,也就是8月7日傍晚,就义无反顾地挥师南下了。这一仓促行动的背后,是刘伯承、邓小平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毛主席英明决策的绝对信任。 接下来的一个月,注定是载入史册的。刘邓大军一路披荆斩棘,先是闯过了地势险恶、水网密布的黄泛区,接着又在汝河岸边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后更是强渡淮河这一天险。战士们发扬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革命精神,一次次地创造着奇迹。经过整整20天的浴血奋战,刘邓大军终于胜利挺进大别山,如一把锋利的尖刀,插进了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 消息传到陕北,毛主席欣喜若狂。他激动地说道:"历尽艰辛,我们的革命事业终于熬出头了!20多年来,我们始终处于防御和游击的地位。是刘邓大军的南征,才在革命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