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64岁胡适访美,35岁张爱玲得知后,专程去拜访。见面时,胡适笑眯眯: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8-13 16:47:28

1955年,64岁胡适访美,35岁张爱玲得知后,专程去拜访。见面时,胡适笑眯眯:“向你爷爷问好。 1955年,64岁的胡适应邀前往美国进行为期数月的学术访问。这位备受尊崇的学者计划在多所高校讲学,并与美国学界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胡适此行的消息很快传回国内,在文坛引起不小的反响。当时人们纷纷议论,不知这位大师在异国他乡会有怎样的精彩见闻和感悟。 远在美国的张爱玲听闻胡适来访的消息后,心中顿生涌见故人的强烈愿望。彼时,年仅35岁的她已在文坛崭露头角,其才华洋溢的作品赢得了广泛赞誉。尽管与胡适年龄相差近30岁,但张爱玲对这位学贯中西的前辈一直怀有敬重之心。她珍视两人以往的交往,也惦念着胡适对自己的諄諄教诲。于是,她专程前去拜访,希望能与胡适促膝长谈,聆听大师之言。 两人阔别已久,当再次相见时,往昔岁月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过去的一幕幕宛如电影般在眼前闪回:几年前的一个雨天,胡适曾登门拜访张爱玲,两人围炉夜话,谈古论今;还有张爱玲给胡适寄去自己的小说手稿,满怀期待地等待大师的批阅意见......种种往事,历历在目。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话题转到了彼此的家族渊源上。 原来,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与胡适的父亲胡传有着不解之缘。张佩纶是晚清著名学者,博古通今,学富五车。他性情耿直,但仕途坎坷,因政治风波而黯然离职。后来,张佩纶的引荐使得胡传得以谋得一官半职,摆脱了秀才落第的窘境。胡适的家世因而得以复兴,他本人也得以接受良好教育,后来成为驰名中外的大师。胡适对张佩纶的知遇之恩,自是铭感五内。 谈到这里,胡适和蔼地望向张爱玲,笑眯眯地说:"下次你要是回国,替我向令爷爷问个好。当年我父亲承蒙张老先生不弃,才有后来的一切。真是恩同再造啊。"听到这话,张爱玲神色一滞,缓缓道:"胡老先生,家爷已经去世多年了。您的好意我心领了。"原来,张佩纶在1903年就已经辞世,享年仅56岁。 胡适与张爱玲的重逢,虽然因为张佩纶已故而平添几分感伤,但两人很快便又投入到热切的交谈之中。毕竟,相似的人生际遇和学术道路让他们有太多值得倾诉和探讨的话题。几天后的一个午后,胡适又登门拜访了张爱玲。原来,他是为了归还多年前张爱玲寄给他批阅的《秧歌》手稿。 那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彼时张爱玲初出茅庐,满怀憧憬地写下处女作《秧歌》,并鼓起勇气寄给胡适,希望能得到大师的指点。她在信中恳切地说,尊敬的胡老先生,您是我最信赖和仰慕的前辈。您对文学艺术的高见卓识,对后学们的悉心指导,无不让人景仰。今寄上拙作,希望能承蒙赐教,不吝斧正。胡适欣然接受了张爱玲的请求。当他读完返回的手稿时,张爱玲的双眼立时被泪水模糊了。只见那一叠洁白的稿纸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胡适的批注。朱砂与墨迹交织,记录下前辈对后辈词句篇章的推敲与叮嘱,也饱含了师者对弟子殷切期望的关爱。张爱玲一时喜极而泣,她知道,这是胡适对自己的认可和鼓励,是莫大的荣幸。 事实上,自张爱玲踏入文坛起,她与胡适就建立了深厚的交情。尽管两人年龄相差悬殊,但骨子里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出身名门世家,耳濡目染之下,自幼就养成了不凡的文学素养。待到成年,更是博览群书,学贯中西,以睿智的见地和犀利的笔锋,在文坛独树一帜。他们思想新颖,见解独到,审美情趣又高度契合。每每谈及文学,总能一拍即合,畅所欲言。慢慢地,两人成为了彼此最信赖的知己。 张爱玲对胡适的由衷敬重溢于言表。在她的自传体作品《对照记》和《惘然记》中,屡次提到胡适对自己的悉心教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另一部长篇小说《秧歌》中,张爱玲笔下的女主人公也有不少胡适的影子。细察之下,可以看出张爱玲是将胡适视为精神导师的。有评论家曾说,倘若没有胡适,就不会有后来的张爱玲。诚哉斯言。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曾经叱咤风云的先辈们渐次谢世。张佩纶也好,胡传也罢,都已作古多年。但他们身后的事业和精神,却由胡适、张爱玲这些后来者继承发扬。站在异国的土地上,望着手中泛黄的稿纸,张爱玲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她暗自决定,一定要传承先贤们的文学事业,让先辈们高风亮节的精神,在后世绵延不绝。 纵使隔着时空,纵使天各一方,先贤们矢志不渝的理想,高洁纯粹的操守,始终是张爱玲心中的一盏明灯。她要以更加笃定的信念和孜孜不倦的努力,续写属于自己的不朽篇章。她更要将这份精神力量铭刻于心,用文字将其传诵四海。这是对先贤最好的致敬,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