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清初,才子金圣叹因言获罪,被押赴刑场,临刑前,他悄悄对刽子手透露了个"秘密":耳朵里藏着一笔巨款!一会儿只要优先砍下他的头,这笔横财就归刽子手所有。贪心的刽子手听罢,立马动了心思,他麻利地挥刀砍下金圣叹的头颅,迫不及待地翻找"宝藏",谁知掏出来的东西让众人哄堂大笑!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紫牛新闻 2023年1月16日关于“方志江苏 | “江南三大案”:哭来的死罪”的报道) 康熙初年,江南大地曾一度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对这片富庶之地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 谁料到这片鱼米之乡竟成了清朝统治者眼中的摇钱树,巡抚朱国治站在苏州城头,看着繁华的景象,心里盘算着怎么搜刮更多银子。 没过多久,一场可怕的风暴席卷而来,朱国治为了完成朝廷的任务,不惜采取狠辣手段催税。 他下令:"欠税的,不管是谁,统统给我严惩!"百姓们吓得六神无主,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倒霉蛋。 有个老农颤颤巍巍地掏出几个铜板,递给税吏时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可是我全部家当啊,连一半税都交不起呢!" 朱国治手下的吴县知县任维初更是个狠角色,他坐在县衙里,看着跪在地上的欠税户,冷笑道:"以为拖欠就能逃过去?今天我让你们尝尝厉害!" 说完一挥手,衙役就开始对欠税户动刑,惨叫声传遍整个县衙,任维初却满意地点头:"就该这么治!" 这场风暴过后,江南元气大伤,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就在江南民怨沸腾之际,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 - 顺治帝驾崩了! 按照惯例,全国上下都要为皇帝致哀,然而,这场本应庄重肃穆的哀悼活动,却成为了民怨爆发的导火索。 文人金圣叹站在文庙前,看着络绎不绝前来祭拜的百姓,心中百感交集:"皇帝驾崩,本该是举国同悲,可为何我看到的,却是百姓眼中的愤怒和绝望?" 他暗自下定决心,要为百姓发声,于是,他带领一群诸生,以"哭庙"为名,实则抗议朝廷的苛政。 朱国治得知这一消息,顿时勃然大怒:"竟敢借哀悼圣上之机生事?这分明是谋反!" 金圣叹被抓进大牢的时候,心里其实挺平静的,审讯官凶神恶煞地冲他吼叫,他却一点都不慌。 "我们不过是为老百姓说几句话,这也犯法啊?"金圣叹心里嘀咕着,但他知道,在这种时候说什么都没用。 与此同时,朝廷里的大人物们可就坐不住了,郑成功要打过来了!他们吓得不轻,赶紧下令到处抓人,生怕有人跟郑成功勾结。 江南一带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会不会被莫名其妙地抓走,金坛县的县令任体坤可来劲儿了。 他趁机把38个跟自己不对付的人都诬陷了一遍,还美滋滋地向上级邀功:"我把那些想造反的家伙都抓了!"殊不知,他这么做其实是在给自己挖坑。 金圣叹和其他17个人就这么被判了死刑,临死前,金圣叹望着天空,自嘲地笑了笑:"砍头最痛,抄家最惨,没想到我金圣叹也有这么一天,真是稀奇!" 即便在这种时候,他还是保持着自己的幽默感,而刽子手也只是找到两张纸条,上面写着“好”跟“疼”二字。 这一幕,就连其他待刑犯人也忍俊不禁,刽子手又气又恼,懊恼自己上当受骗,金圣叹用这种独特方式,在生命最后时刻给这场悲剧增添了一丝喜剧色彩。 回首"江南三大案",清廷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剧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奏销案中的暴力催税,激化了民怨;哭庙案中对民间舆论的过度敏感,暴露了统治者的不自信;通海案则显示了清廷对沿海地区的戒心! 不从根本解决问题,只一味压制,反而会激化矛盾,最终危及统治根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数像金圣叹这样的知识分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