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帕金森病,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但你知道吗?这种病与我们大脑中分泌的“快乐因子”有很大关系。一起来看看合肥市二院广德路院区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余招平怎么说。
发病率不断升高
帕金森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且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500万人,或将达到全球帕金森病患病总数的一半。据此推算,目前合肥市至少有2.6万名帕金森病人。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大脑中产生化学信使多巴胺的神经元细胞逐渐丢失引起的。
多巴胺是什么?
余招平表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专门负责传递“正能量”,当多巴胺很活跃,人就会朝气蓬勃、元气满满。另外,多巴胺还和运动相关:它们负责自主运动的调控,如:维持一个姿势、执行一个动作。随着大脑中多巴胺水平的下降,就缺少了“愉悦”的必要条件。不仅会让人闷闷不乐(做事提不起精神);还会引起静止性震颤,动作缓慢、僵硬、平衡障碍等典型的帕金森病症状。进而表现出一系列“看得见”的运动症状和“看不见”的其他非运动症状。
“看得见”的症状
肢体抖动,这是很多患者的最早出现的,手不能控制的颤抖,安静时出现,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往往从一侧上肢手部开始,会逐渐蔓延到四肢。也见于下颌、唇等部位。
动作不灵活,动作迟缓是核心症状。比如:行走时上肢的摆动、起床、翻身等日常活动减慢;系鞋带、扣衣服扣子、刷牙等精细动作不灵活;缺乏面部表情,出现“面具脸”;肌肉僵直,肢体甚至躯干僵硬;异常姿势步态,弯腰驼背,走路摇晃小碎步,行走时手臂前后不摆动,转弯时常出现不稳,停止行走时身体往前冲,严重者反复摔倒。
运动症状的特点可以归纳总结为慢、抖、僵、倒;非运动症状有嗅觉减退、睡眠障碍、便秘、抑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和精神障碍等。
“看不见”的症状
抑郁症:常常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减少、快感缺失,还包括精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犹豫不决、无望感、睡眠障碍、反应迟钝等症状。焦虑以广泛性焦虑症、惊恐症、社交恐惧症最为常见,患者更多的表现为对“未知危险”的过度担忧,常表现为烦躁不安、静坐不能,过度的思虑常导致入睡困难。
睡眠障碍:表现为在睡梦中大喊大叫、拳打脚踢,仿佛做噩梦一般,甚至于从床上掉下来,被称为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这种表现经常早于帕金森病数年出现,是当前非常重视的一种早期临床现象,认为是帕金森病的预警征象。
据余招平介绍,帕金森病治疗建议采取综合治疗、多学科治疗模式、全程管理。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肉毒素治疗、康复与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照料护理。
医生简介
余招平:硕士研究生,安徽省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帕金森病亚专科专家。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10余年,擅长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治。对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治疗的术前评估及术后程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