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20日,周恩来总理从昏迷中醒来,提出要见罗青长。 1975年,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8-14 15:45:50

1975年12月20日,周恩来总理从昏迷中醒来,提出要见罗青长。 1975年,对于中国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周恩来总理来说,是极为不易的一年。这一年,他已经75岁高龄,而且身患多种疾病。尽管如此,周总理仍然坚持工作,对党和国家事务时刻挂怀。 周总理曾经历过多次大手术。1972年,他因膀胱癌动过手术。1974年,他又因肠梗阻、肾结石、胆囊炎等问题先后四次进行手术治疗。到了1975年,周总理的身体更加虚弱,大部分时间都卧病在床,无法像过去那样四处奔走、操劳国事了。 但是,疾病并没有减少周总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即便是卧病在床,他也始终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据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周总理让他们每天为自己读报,汇报国内外的重大新闻。有时,工作人员还会将一些重要文件送到病榻前,周总理也会让他们一句一句地念给自己听。 每当听到国家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即使是躺在病床上,周总理也会皱起眉头,陷入沉思。然后,他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让身边的工作人员认真记录下来。而当听到党和人民取得新的成就时,卧病在床的周总理眼睛里也会露出欣慰的神情,脸上泛起会心的微笑。 尽管身体时好时坏,周总理对工作的热情却从未消减。1975年,他突然提出要修订自己多年前写的一本书——《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于是,周总理开始了紧张的修订工作。每天,他都会花几个小时在书稿上奋笔疾书,认真推敲字句,完善论述。由于身体原因,周总理的笔迹已经有些颤抖,书写不太利索了。但他仍然坚持亲自动笔,对秘书誊写的内容也要仔细审阅,以求尽善尽美。 就这样,周总理硬是凭着顽强的意志,在病痛的煎熬下完成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一书的修订。当他最终将书稿交到工作人员手中时,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周总理希望这本书能给党的建设、国家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 然而,天不遂人愿,1975年12月,周总理的病情急转直下,医生诊断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回天乏术了。即便是在病重期间,周总理挂念最多的,还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要为党和人民工作到最后一刻……" 周恩来总理用自己瘦弱的身躯,诠释了什么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国家的建设,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在为党和人民操劳、奔走。1975年12月20日,对于久病卧床的周恩来总理来说,本该是平常的一天。然而,就在这一天,他突然从昏迷中醒来,并提出要见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的负责人罗青长。 周总理和罗青长是老战友、老同志。在战争年代,他们曾并肩战斗,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新中国成立后,两人也常常在工作中有沟通与交流。周总理对罗青长一向信任有加,总是给予他大力支持。 周总理提出要见罗青长,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周总理的特殊地位,他要见任何人,都需要提前安排,并且要经过中央批准。何况在他病重期间,中央对他的一切活动都格外慎重。周总理的要求很快传到了中央领导那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震动。大家对此事议论纷纷,反应不一。有人觉得,周总理病情危重,见人谈工作恐怕不太合适。也有人认为,应该尊重周总理的意愿,满足他的要求。 这件事很快惊动了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邓小平对周恩来总理的病情始终十分牵挂。他考虑到,周总理是一个对党忠诚、对国家尽责的好同志,为革命工作了一辈子。如今他已经病入膏肓,身体随时可能撒手人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见一位老部下、老同志,完全可以理解,应该予以特事特办。 于是,邓小平拍板决定,批准周总理见罗青长的要求。他吩咐有关部门,要为两位老同志的见面提供一切方便,严格保密,并嘱咐罗青长要尽快赶往医院,以免耽误时间。罗青长接到通知后,简直吃了一惊。他万万没想到,久未谋面的周总理竟会在这个时候想见自己。他心里五味杂陈,既为能见到敬爱的总理而欣喜,又为总理的病重而揪心。 罗青长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医院,他走进了周总理的病房。房间里安安静静的,只有仪器运转的声音。周总理虚弱地躺在床上,见到罗青长进来,勉强挤出一丝微笑,说:"想不到还能再见到你,咱们抓紧时间,好好谈谈工作。" 接下来,在病房里,两位老同志就对台工作、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了长谈。周总理对台湾局势分析得入木三分,对大陆方面的策略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罗青长认真地倾听,不时插话,与总理讨论。 尽管已经口齿不清,声音微弱,周总理仍然坚持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罗青长在心里暗暗感叹,周总理是一个何等忠诚、何等伟大的革命者啊! 不幸的是,会面没过多久,周总理的病情就急转直下。他再次陷入昏迷,生命最终走到了尽头。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永远留在了亿万人民的心中。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