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似乎与邮电有了一些不解之缘。这大概与本村的两个邮电元老有关吧。 ​两个邮电元

高丽评体育 2024-08-14 22:59:02

自己似乎与邮电有了一些不解之缘。这大概与本村的两个邮电元老有关吧。 ​两个邮电元老是王家的两个妯娌,一个八十多,一个九十多,是新中国第一代邮电人。说她们元老,自然是当之无愧了。并且她们的子女有的也成了邮电人,这也是一种传承吧。 ​家乡的邮电事业可以上溯到1880年,据说是一直在人们心目中丧权辱国的洋务大臣李鸿章奉旨设立的。民国时期逐步完备起来。然后,建国后,1951年,应该是家乡邮电事业的开端了。 ​当然这只是老邮电人的回忆,我这个后来人是没有发言权的。在我的记忆里,书信和电报成了早期人们互通信息的方式。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走村串户,风雨无阻的辛勤付出的邮递员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不一定读多少书,可他们是真真正正的行了万里路,送了万封信。家书抵万金。他们送给人们的不止万金啊! ​我这辈子不知写了多少封信,有家书,有同学朋友同事等等。书信往来成了那个年代的美好记忆。曾几何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书信已经被电话,手机,微信,电子邮件所取代。 ​现在我们的联系方式也驶入了信息高速的快车道。 ​邮路的发展日新月异。老一辈邮电人用脚,自行车丈量出来的邮路,已经四通八达,已经通达太空,已经密如蛛网。在宇宙空间站的人们甚至可以隔空和我们面对面交流了。这就是我们这个越来越宽,越来越高,越来越长,越来越远,越来越神秘的家乡邮路。 ​很遗憾我没有机会亲身体味家乡的邮路了。当年的邮路就是一个希望和期盼:期盼自己的书信早日送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人的手里,也期盼自己早日收到远方的回信。书信对远走他乡的人们来说就是生命的光,家乡的火,浓淡相宜的情…… ​当年劳动人民写封信,读封信曾经都是那么奢望的事。我们这些那个时代的小学生竟然成了代读书信甚至代写书信的红人,想来也是一种骄傲了。如此足见读书识字的魅力了。可当年在邮局代写书信的老人们已不知所踪了[合十]。 ​有邮递员,也有报务员。我的第一封电报是九十年代在济宁上学时伯母病故的加急电报。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变化真的是日新月异,叹为观止啊! ​邮箱,邮筒,报刊亭,电话亭……都成了历史的一瞬——一去不复返了。那位大发明家爱迪生应无恙,是不是会“当惊世界殊”了。 ​很庆幸,仍有骑着电动自行车辛苦奔忙的邮递员们,仍有走家串户,辛苦奔忙,风雨无阻的快递小哥小妹,这也是一种传承吧——一种家乡邮路的新的传承…… ​邮路的传承自然少不了手机,电脑,宽带之类的网络。科技的发展也让邮路五花八门,四通八达。科技的发展也让家大业大的邮电大家族的兄弟们各自发展:邮政,电信,接着是邮政,网通,移动,联通,接着是邮政,移动,联通,电信,接着是邮政,邮储银行的分离……邮电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 ​邮成人间千里路,储就江山一桶金。邮电成就了人间四通八达的千里之路,也储就了一统江山的美好生活。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