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汽车回应博主对撞测试#这件事情,我觉得可以和#吉利星越L#三十吨大

汽车视线 2024-08-16 12:38:39

关于#小米汽车回应博主对撞测试# 这件事情,我觉得可以和#吉利星越L# 三十吨大货倾压翻车放到一起谈。

问题的实质性在于,五花八门的汽车事故经由互联网广泛传播后,消费者对被动安全的焦虑感和求知欲,常规的碰撞机构已经无法满足了。

重叠程度五花八门,车速越定越高,还要贴合某些极端场景做测验,都是为了利用消费者的这份焦虑感为自己做营销。本质上,它们和某些极端续航测试一样,消费者明知自己绝大概率碰不到这样的事情,但还是想要寻求一些“万一xxx的时候”能“心里有底”。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消费者的心理困境下手。消费者想看翻车、托底、倾压、跌落,你别管是乐子还是真心,这是他们的合理要求。毕竟中国地大物博,地形条件、道路状况五花八门,平原用户担心的碰撞场景,和山地用户根本不是一回事。常跑高速的安全焦虑,和国道、山路的安全焦虑也不是一回事。

问题不在消费者,在于执行碰撞测试的机构

我们的测试机构有没有更严格、更科学、更具中国原创的永久性碰撞测试项目?有没有让市面上的新车型都能及时按照新标准进行测试?有没有让进口车也参与到统一标准的测试场景里来?有没有在更新标准后,拿一些昔日的5星车型进行复测,展现汽车被动安全的进化历程?

很可惜,所谓的“有公信力”的测试机构并没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反倒是自媒体、主机厂在试图解决问题的同时,解构了这些测试机构应有的职能。你可以说收钱了、是商配、不独立不客观,但如果该担起责任的机构默不作声,靠懒政拒绝与行业共同前行,那体制外、非官方、去中心化、爽一把就跑的“安全整活”不可能停下来。

毕竟这件事情,追溯到国内主机厂第一次“整活”,应该也有小二十年历史了,并非空穴来风。

新时代背景下,测试机构也不再只是撞个车、打个分那么简单,汽车强国之间的竞争,也绝不只是产品的竞争、车企的竞争,更是标准的竞争。如果大家都把“超国标”、“看齐欧美标准”作为安全标榜,那么错,一定在制定标准的……头上。

(PS:此处标准只针对安全测试,某些方面的高标准可能存在与行业发展脱节,从而物极而反)

#撩妹不如撩车##我爱说实话#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