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病逝后,叶剑英急忙询问李先念:陈锡联能否值得信任。 1976年9月9日,这个沉重的日子终于到来。深夜时分,一个电话铃声骤然打破了北京的宁静。叶剑英元帅接起电话,却听到了一个让他心情无比沉重的消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 叶帅挂断电话后长叹一口气。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他深知毛主席的离世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他不禁陷入沉思:在毛主席去世之后,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到底会落入谁的手中?谁能继承毛主席的衣钵,带领中国走向未来?种种问题萦绕在他的心头,久久难以平静。 突然,叶剑英想起了一个让他颇感忧虑的人——陈锡联。这位陈锡联可不是个简单的角色。早在战争年代,他就以勇猛善战著称,屡立战功。更关键的是,他现在还担任着中央军委的要职,掌握着军队这个最强大的资源。难道,陈锡联会不会借此机会谋取更大的权力? 叶剑英对陈锡联的顾虑,并非毫无根据。他回忆起与陈锡联共事的点点滴滴,发现此人性格颇为强势,行事作风不拘小节,常常我行我素。在一些重大决策上,陈锡联也曾与中央的意见相左,显示出他并非完全听命于人的个性。这样一个人掌控军权,会不会成为国家稳定的隐患? 叶帅思忖再三,决定先去找个信得过的人打听一下陈锡联的虚实情况。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李先念。作为陈锡联多年的老上级和战友,李先念对其的了解程度恐怕无人能及。只有通过李先念,叶剑英才能准确判断陈锡联是否值得信任。 第二天一早,叶剑英就迫不及待地约见了李先念。在简单寒暄之后,叶帅开门见山地写下了"陈锡联"三个字,后面画上一个巨大的问号,将纸片递给李先念。李先念定睛看了许久,叶剑英则满脸凝重地等待着他的答复。事关国家未来走向,容不得半点马虎。 叶剑英知道,在这个特殊时期,党内的团结至关重要。然而作为一个智者,他深明盲目的团结是愚蠢的。只有搞清楚身边的同志究竟可不可靠,才能做出最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决断。毛主席虽然去世,但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必须代代相传。为了捍卫毛主席的伟大事业,叶剑英需要李先念的答案,来判明陈锡联到底站在哪一边。 叶帅屏息静气地看着李先念。此时此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整个房间里只剩下暗淡的灯光和两位历经沧桑的老革命家。一个在等待,一个在思索。面对叶剑英递来的纸条,李先念并没有立即作答。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与陈锡联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仿佛历历在目。 时间倒流到三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那时,陈锡联还只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却已然初露锋芒。1937年10月,他带领一支队伍,仅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就摧毁了日军在阳明堡的一个飞机场。这一仗打得漂亮,让陈锡联的名字在八路军中一炮而红。李先念得知此事后赞不绝口,由衷地佩服这位年轻人的勇武和智慧。 往后的岁月里,陈锡联更是战功赫赫,成为抗日战场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他的英勇事迹不断传到李先念耳中,两人虽身处不同部队,感情却日益深厚。李先念对这个得力部下越来越器重,给予他高度的信任。 抗战烽火中,两人还有过一段生死与共的经历。那是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陈锡联不幸身负重伤,险些丧命。李先念得知此事,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将他救出,送到后方医治。陈锡联自此对李先念更加忠心耿耿,视其为再生父母。这段患难见真情的岁月,让李陈二人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 新中国成立后,两人虽然身处不同岗位,但友谊丝毫未减。李先念出任财政部长这一要职,陈锡联也升至沈阳军区司令员,成为一方重臣。尽管工作中聚少离多,但只要有机会相聚,他们总会畅叙离情,共话理想和抱负。 回忆至此,李先念心中已有了答案。他郑重地在纸上写下"完全可靠,请放心"几个大字,交还给叶剑英。看到这个答复,叶帅如释重负,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 李先念深知,在国家面临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自己有责任为党和国家的未来保驾护航。他坚信,在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像陈锡联这样的老革命家一定会与全党同志一道,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带领中国走向富强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