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张老照片开启“中轴之门”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8-17 00:36:49

我们都梦想时空穿越,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时空隧道让人着迷,而且充满了随机性和冒险精神。二十年前的某一天,我在天坛旁边一座楼的小屋里,于一方荧屏前看到了属于北京的时空隧道。这就是北京老照片,属于这座古城的历史影像。历二十年光阴,才终于磨出了一把钥匙,摸索着要打开一座座中轴之门。

是的,我说的就是《中轴之门》这本书,里面有三百多张时空之门,每一扇门都能将我们送往过去的一个凝固时刻,那里一切都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细节丰富,逻辑自洽。但需要我们有发现的眼睛,和时空对望的路径。

打捞时光的碎片

算来已是整整二十年了,如同一只蚂蚁,每天都在搬运着时空的沙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每一粒都如同一个时间胶囊,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时光里的北京城就这样,在历史影像的叠加中渐渐显影。

因着这种长期的北京老照片收集和研究,和持续不断的梳理考证,一个开放式的北京老照片资料库也慢慢在微博建立起来。

与许多爱好者一起,我在百年的长河里打捞时光的碎片,不停歇地对有关北京的旧日影像搜集考证,并佐以文字解析,穿越百年,拼凑出更加真实的现场和更为生动的细节。很多同好甚至远隔万里,素未谋面,许多个深夜里,大家在图文资料中求真探讨。他们有的是编辑,有的是公司职员,有的是程序员,有的还在读书,还有的则是七八十岁的老者,有的,则已经时空相隔。大家在微博上留下影像无声的印记,其实只是源于朴素的热爱,源于对传统文化和这座古城的深情,而走到了一起。

北京的旧日影像在不断集中和梳理之后,层层叠叠地集中于那条举世无双的中轴线,整座城还在绕着这条轴线缓慢地周转往复,创造历史。

从北京历史文化的考证研究来说,这些影像是文字记录所无法取代的宝贵史料。拍摄者所括入镜头的一切,都在无声地讲述一段真实直观的过往。你甚至能通过这些照片,如福尔摩斯一般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探寻到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利用老照片,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旧日风貌,如同置身其中。比如庚子国变后两宫回銮是怎样的一种场面,朝廷如何组织这次迎驾活动,甚至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如何在正阳门瓮城内进香,慈禧太后如何向城头观礼的洋人打招呼致意……老照片都给出了答案。

老照片还有力地推动考证,弥补史缺。如书中提及的正阳桥牌楼匾额,庚子国变时曾遗失,重修时补上,这是少有人知的。而且,连文字资料也未记录到的是,这满汉双文的匾额,其实文字顺序前后更换了,换之前是满文在右,换之后是满文在左,而老照片记录了这一变化。从匾额变迁到这座牌楼的拆掉又重建,老照片都有精准的记录。又比如地安门,庚子国变时被日军轰毁,文字记载很少涉及,且语焉不详,但一张当时从景山俯拍地安门一带的老照片,就直接给出了答案:地安门当时已经消失。

这些,我在成书之前,大多都已呈现于“士夫5376”——这个分享北京老照片的个人微博上,这个领域虽然小众,但每月的阅读量点击,最高曾达到1500万左右,每年有过亿点击。有时这样的汇集整理就是一种“抢收”,如果这些历史影像资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很多历史记忆也就永远地封存于角落,甚或就被时光永远地带走了。

继续生长的中轴线

收集、整理与传播中轴老照片,并通过《中轴之门》一书呈现出来,是新媒体和传统纸媒结合的一个尝试,目的在于激活北京城市历史的发掘潜力和传播活力,让更多人感受时光穿越的魅力,并参与其中。如何在收集、研究、利用、传播方面形成闭环机制,打通学界和民间研究壁垒,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并建立良性运转的图像研究利用模式,以及创作更多具有广泛传播性的作品,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刻地体现在现代都市的建设中,城市的规划中应渗透入传统的文化,并且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城市更好地发展下去,不断地弘扬传统文化,使精神文明有巨大发展,使城市富有蓬勃生命力。

清代徐扬绘《乾隆南巡图·启跸京师》里的广宁门(广安门)局部。该画现藏国家图书馆。

而中轴线申遗的成功,无疑给这种持久的努力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其实对我们这些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北京中轴线不只是一条“线”,它还是一个“场”,气韵非凡,有色彩有温度,它就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和树木花草一同慢慢生长。北京城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被打磨、被深描,尤其那条恒久的中轴线,以及轴线上层层递进的门户,都在诉说着伟大的故事,并创造着新的历史。

我在摇晃的地铁车厢里,用拇指在小小的手机九宫格上,敲打出了《中轴之门》这本书,其实是在多年来每日的微博更新中做了细碎而新鲜的笔记,在十万级的图片积累中,精选出300余幅珍贵老照片、舆图和古画,通过抽丝剥茧的细节探究,将“中轴之门”的风云变幻、趣事逸闻、谜团考证一一呈现。

在北京老照片里,中轴影像的确独树一帜。中轴线对于北京这座古都,是一种代表也是一种象征,而百年来镜头后那一双双审视的眼睛,也被这样的象征性所深深吸引。如今,中轴线文化理念正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事情,选择中轴门户作为这本书的主题,也是考虑到中轴线遗产保护的广泛参与性,认识一座建筑,进入一个建筑群,都需要寻得门径、登门入户。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对这本小书给予了宝贵的认可,认为此书“结合百年光影和细密考证,为我们呈现了直观生动的中轴历史”。资深编辑、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杨良志老先生作了这样的评价:“门是个纲,纲举目张,抓住‘门’这个一‘点’,就可以体会中轴的‘线’,但是中轴不只是一条‘线’,它还是一个‘带’,有一定的宽度。”这本书还得到了社会和业界的认可,陆续登榜了“京华好书”、“嘉德文库故宫以东文化书单”、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3“年度影响力书单”,足证老北京的魅力和老照片的吸引力。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我们很多人生活的城市,都是历史之城,也是未来之城。中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反映,它在当代都市建设中的结合与应用有着重要作用。随着中轴线申遗的成功,中轴线遗产保护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想,如何利用我们所挚爱的历史影像,去做细节满满的爬梳,图文并茂的传播,以及充满历史感和现实精神的时空对话,让所有热爱老北京、关注中轴线的人们,以及我们正在长大的孩子,沉浸式感受到伟大中华文明的魅力,和古都北京的人文风韵,将是我们这些人共同的历史使命。

在这座伟大的城市中,每一天都在成为历史,每一刻都在迎对未来,让我们和中轴线一起慢慢生长吧。

作者系中轴线申遗智库专家

0 阅读:13
评论列表
  • 2024-08-17 06:16

    拆这些东西不都是专家要拆的吗?普通人哪敢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