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亡了:梦回到大清考秀才

白鱼哈哈 2024-08-17 13:55:40
夏日,我冒着酷热行走在南京鼓楼老下关,路过狮子山脚下的静海寺。 这里曾靠近长江最繁华的下关码头,最早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海下西洋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号称金陵律寺之冠。 寺名静海,取自“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 及至清晚期,清政府无能,第一次鸦片战争,这里和中华门内的上江考棚。 成为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议约地,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开端。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自隋唐以来,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 又有没有留下姓名的童生、秀才、举人,抑或是只是读书人受不了如此大的打击和时代的变革,路过此地,决然的跳下长江。 以死抗议,为科举制留下一个悲情的句号! 曾几何时,也许是受影视剧的影响,我最看不上的就是秀才,百无一用是书生,在我眼中说的就是秀才。 直到后来,多读了一些书,发现我是不是低估了它的难度。 曾麟书,晚清名臣,半个圣人曾国藩的父亲,受全家之力供养,辛辛苦苦考了17次,才考上了秀才。 古代时候,秀才是一年考一次,也就是曾国藩他爹活生生考了17年。 洪秀全,天平天国第一把交椅,天国扛把子,连考3次,也有说5次秀才,一直考不中。 直接发了高烧得了癔症,梦见了上帝,告诉他不用考了,直接搞出了打碎大清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 袁世凯,晚清的最后一位权臣和掘墓人,83天的洪宪皇帝,毒杀光绪皇帝的嫌疑人之一,在早年也是发出“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的感叹。 清末,力谏废除科举制的,就是他袁世凯,得不到就毁掉,也确实符合他的人设。 秀才是科举之路的第一步,是考取功名的起点,我们往往习惯于将它类比成今天的高考,其实这是对它难度的侮辱。 按照清朝科举制度的安排,考秀才,需要全部通过县试、府试、院试3个层级,共9场考试。 县试,由读书人所在的,当地知县主持,连考5场,胜出者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 府试,由读书人所在的,府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省市)主持,连考3场,胜出者被称为童生,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 院试,由皇帝亲自任命的,京城学政官主持,只考1场,通过院试才算有了功名,才能被称为秀才。 3级9次考试需要在一年内完成,难度之高以至于,在清朝道光年间,甚至出现了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奇观。 整个清朝,276年国祚,260年科举史,从7千万到4个亿的人口,总共获得秀才身份的只有46万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