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想起残疾的九弟无人照顾,忍不住流下眼泪,他艰难的拿起笔,给政府写了一封信:“请政府帮忙照顾一点九弟,我实在是年老了!”从没有和政府提出过照顾亲人的毛主席,为什么在自己力不从心的时候,单单提出照顾九弟? 毛泽连出生于1913年,他与中国革命领袖毛泽东是近亲,两人是未出“五服”的本家,在毛家的“泽”字辈中,毛泽连是十兄弟中的第九位,而毛泽东则是第三位。 在当地,毛泽连被亲切地称为“毛九阿公”,他虽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 毛泽连的父亲毛尉生,年轻时期便患上了肺结核,导致他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他未满五十岁便去世,毛泽连的母亲,陈氏体弱多病,并且患有严重的眼疾,一手带着四个孩子艰难度日。 1909年,韶山经历了一场严重旱灾,那年毛泽连的姐姐毛泽建只有四岁,她被送往毛泽东家中生活。 由于毛泽东的家中没有女孩,且其母亲心地善良,菊妹子便被收为养女,这件事使得两家的关系更为密切。 当毛泽东离家外出求学并只在假期回家时,他经常拜访毛泽连家,看望他的婶母。 尽管毛泽连比毛泽东小20岁,仍是个小孩,但毛泽东非常喜欢与这位机灵聪明的小堂弟相处。 在新中国的曙光初现之际,1949年的北京充满了变革的氛围。 在国家大事之余,他的心头依然有一份不能忽视的家庭牵挂——他的堂弟毛泽连。 毛泽连因长期未得到妥善治疗的眼疾导致视力严重恶化,多年未见,当毛泽连踏进北京的那一刻,其面容已显憔悴。 听闻这一消息,毛泽东不禁心生悲痛,他深知家人的痛苦同国家的苦难一样无法置之不理。 毛泽东亲自安排了一系列的治疗措施,他指令将毛泽连安置在北京知名的协和医院,确保堂弟能接受最好的医疗服务。 毛岸英以及毛的亲信秘书田家英被委以重任,负责日常照看毛泽连。 在协和医院,毛泽连的病房内铺设了柔软的床垫和温暖的被褥,确保他在异乡他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某一日,在医院的一次巡视中,毛泽连向田家英透露了他对女护士的护理感到不适,他因文化习惯和个人害羞而难以适应。 当这一消息传到毛泽东耳中时,他立刻吩咐毛岸英亲自参与护理工作,甚至于帮助毛泽连进行一些更私密的护理任务,确保堂弟的尊严和舒适。 10月下旬随着北京温度逐渐下降,初冬的寒风让人颤栗。 毛泽东考虑到毛泽连及其随行人员可能未准备足够的御寒衣物,特别从他的稿费中拨出一笔款项,他亲自选购了厚重的棉大衣和皮棉鞋,每件衣物都是精心挑选,既要保暖又要方便毛泽连在医院中的活动。 当毛泽连收到这些温暖的礼物时,眼中不禁涌现出感激的泪花。 从那时起,毛泽东决定每年从自己的稿酬中拨出200元,定期发送给毛泽连作为生活补助,这一做法持续至1958年。 当地的农村公共食堂一度停运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开始每月给毛泽连发放20元生活费,这种做法持续了数年。 得知此事后,毛泽东指示办公厅的工作人员将这笔钱的开支转由他个人的稿费支付。 1954年的一天,毛泽连拄着拐杖缓缓走进中南海的一间暖色调的接待室,他的身影显得有些孤单而脆弱。 毛泽东已是新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正坐在窗边的一张古典椅子上,望着窗外稀疏的秋叶,沉浸在对国家未来的深邃思考中。 听到脚步声,他迅速起身,步履匆匆地迎向门口。 毛泽连步伐虽不稳,但脸上带着一丝难得的安心笑容,毛泽东紧紧握住他的手,那是兄弟间难以言表的深情。 在那一刻,无需太多言语,两人的眼神交流已足够传递彼此的关切和支持。 坐定后,毛泽东的目光变得严肃,他深知身为国家领导人的责任重大,不能让个人情感影响到公正的判断。 他轻声对毛泽连说:“泽连,你的困难我心里有数。作为国家的领导人,我的责任是解决全国人民的困难。如果我只解决你一个人的问题,那我这个主席就不是一个好主席。” 毛泽连点头理解,他知道毛泽东的处境。 毛泽连因跌伤脚部,行动更加不便,毛泽东在得知这一切后,更是心急如焚。 他不仅安排了更多的经济支持,还指示办公厅工作人员确保这些支持能直接送达毛泽连手中,减少中间环节的繁琐。 在毛泽连的病床前,毛泽东亲切而严肃地叮嘱他:“你现在最重要的是保重身体,钱的事情我会处理。你只需专心治疗。” 毛泽东始终对他的堂弟毛泽连保持着深切的关心,经常通过寄送金钱和物资,帮助他治疗疾病并缓解其生活困境。 即便在1970年代,当毛泽东自身健康状况严重恶化时,他仍然叮嘱他的女儿李敏关注家乡的亲人,特别是两位生活艰难的叔叔,毛泽连和毛泽荣,嘱咐她们要经常回韶山看望他们。 遵循毛泽东的遗愿,李敏在1997年返回韶山时,特意拜访了这两位叔叔,继续履行父亲的承诺,维护家族间的关怀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