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之中有过多次遇险经历,其中尤以1948年的那次最为惊险,特务给主席下毒不成后,引导着敌机对毛主席住处进行了轰炸,如此情况下,主席是如何脱险的呢? 1948年的中国,国内的政治风暴却愈演愈烈。 5月初,共产党在北平一个隐秘而简朴的房间内发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一口号”。 这份宣言强调建立一个广泛的联合政府,号召全国人民支持和积极参与即将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旨在为战后的中国绘制一幅新的政治蓝图,确立一个和平、民主、团结的新国家。 随着传单和海报的最后一张被急匆匆地送往全国各地,夜幕下的北平城显得格外忙碌。 自由党、农工党等各民主党派的领袖们亦纷纷表示了他们的支持与拥护,他们的声音在报刊和广播中回响,激励着普通民众的心。 这一切在南京的国民党中央政府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对于领导人蒋介石而言,这不仅是一个政治宣言,更是一个威胁。 蒋介石在南京的总统府中接到这一消息时,正与他的顾问团讨论着战后的策略。 当手下的一位秘书急匆匆地将共产党发布的“五一口号”递到他手中时,他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 在随后的几天里,蒋介石闭门不出,频繁召开紧急会议。 他指示手下的将军们在全国各地加强军事警戒,并开始策划阻止政治协商会议的举行,他甚至命令国民党的情报部门开始密切监视共产党的动向,特别是那些位于解放区的关键人物。 随着内战的硝烟逐渐弥漫,位于河北省的城南庄成为了一个临时的战略指挥中心。 这里的景致与其战略地位形成鲜明对比:周围是广阔的田野,春风吹拂下,绿意盎然,小鸟在林间欢快地鸣叫。 这片宁静的表象下,隐藏着战争即将带来的风暴。 毛泽东自“五一口号”发布后便一直忙碌于策略部署和文件审阅。 那天夜里,他在研究完关于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最后通知稿后,感到疲惫不堪。 房间里摆放着简陋的木质桌椅,墙上挂着中国地图和各种战场布局图,他的桌上堆满了文件和书籍,昏黄的灯光下,他的眼镜旁边散落着几粒已经服用的安眠药。 深夜中,毛泽东终于决定休息,他轻轻放下眼镜,关闭了桌旁的油灯,步入旁边的卧室。 卧室的陈设极为简单,一张硬木床,一张小床头柜,上面放着一本已经翻阅到一半的书。 他躺下不久,刚刚开始进入梦乡,然而,清晨的宁静被突然而至的飞机轰鸣声打破。 这声音初起时还不太明显,但很快就变得震耳欲聋。 聂荣臻正在附近的一栋房屋中吃早餐,听到这异常的声音,顿时心头一紧。 他放下筷子,冲出屋外,抬头望向天空,只见一架侦察机正低空盘旋,机翼在初升的阳光下反射出寒光。 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聂荣臻立刻命令警卫人员通知毛泽东,必须立即转移到更安全的防空洞,他急匆匆地跑向毛的卧室,敲响了门。 房内,毛泽东被这急促的敲门声惊醒,聂荣臻焦急的声音透过门传来:“主席,敌机可能要轰炸,我们需要马上转移到防空洞!” 毛泽东从床上坐起,表情淡定,他缓缓穿上衣服,对聂荣臻说:“轰炸?没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投下一些铁坨坨,我们不是有防空洞吗?” 但聂荣臻知道,每一刻的拖延都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 由于院子里没有担架,他只得命令警卫用一张行军床将毛泽东迅速抬走。 众人匆忙中,将行军床沿着青石铺就的小道往防空洞方向急速推进。 就在他们抵达防空洞不久,听到了几声巨响,一颗炸弹在不远处的地面上爆炸,炸裂的泥土和烟尘四散飞溅。 这次惊险的经历虽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却给在场的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毛泽东,他再次意识到在这场斗争中,情报和警觉性的重要性。 当第二天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厚厚的云层,在城南庄上空洒下金黄的光芒时,毛泽东的住所却笼罩在紧张和不安之中。 尽管刚刚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轰炸,聂荣臻等人迅速将毛泽东转移到相对安全的防空洞,心中的忧虑却未曾消散。 在防空洞内,氛围压抑,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炸药的气味。 毛泽东和他的随从紧急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他们面色凝重,意识到这次袭击并非偶然,而是有预谋的行动。 聂荣臻率先打破沉默,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这次的袭击太过精准,只能说明我们中间存在内奸。国民党不仅知道主席的住处,甚至可能清楚我们的每一步动作。” 毛泽东点了点头,他的表情平静但目光锐利:“确实如此。我们必须立即行动,查清楚这背后的叛徒是谁。”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共产党的高级指挥部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内部调查。 情报部门的工作人员被要求重新审视所有的通信和记录,任何异常的小细节都不放过。 他们逐一访问了可能接触到毛泽东行踪信息的人员,每个人的表情和回答都被仔细分析。 调查很快就有了突破。刘从文一名看似不起眼的军区司令部司务长,因为他异常的财务流动和与国民党控制区域的频繁通信,被怀疑是泄露信息的内奸。 在一次深夜的审讯中,刘从文终于崩溃,承认了他向国民党提供情报的行为。 他描述了自己如何被利用,以及国民党对他的诱惑和威胁,刘从文被依法审判,很快被执行了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