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评价这场战役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的一仗” 1928年,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革命力量逐渐发展壮大。红四军的兵力已经达到6000多人,但这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和警惕。蒋介石对于红军的不断壮大感到十分害怕,决心要彻底消灭这支革命武装。 在国民党军的步步紧逼下,红四军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经过慎重商议,红军领导人决定:彭德怀率部留守井冈山坚持斗争,而毛泽东、朱德则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地区进发,力图打破敌人的包围。 就这样,红四军不得不离开斗争了两年的井冈山根据地,踏上了艰难的转移之路。部队缺少给养,许多战士衣不蔽体,晚上只能露宿山野,忍饥挨饿已是家常便饭。更糟糕的是,国民党军队还在后面穷追不舍,红军战士们不得不一边应付敌人的围追堵截,一边挺进南下。 行军途中,朱德的妻子伍若兰不幸被俘,这对于指挥员和战士们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眼看着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部队的处境越来越危急,一些同志难免产生动摇情绪,但更多的红军战士咬紧牙关,誓与革命共进退。 当红四军抵达大柏地附近时,战士们实在忍无可忍,纷纷要求停下来打一仗,以挫败敌人的嚣张气焰。罗荣桓了解到部队的疲惫状况和战斗意愿后,及时向党组织进行了汇报。 红四军在宁都县的王家祠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作战计划。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根据对地形的考察,一致认为大柏地峡谷地势险要,非常适合打伏击战。大家围绕着如何利用有利地形歼灭敌人展开了热烈讨论,最终拟定了详细的战斗部署。 次日,革命军人从四面八方向大柏地敌人发起猛烈进攻。此时大雨滂沱、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但红军官兵各司其职,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作战计划实施打击,誓要将敌人消灭在这大柏地的峡谷之中。 面对凶悍的敌人,红军打响了殊死搏斗的战斗。大柏地的峡谷里,每一寸土地都染上了热血。出乎意料激烈的战斗,考验着毛泽东和朱德的指挥能力,也见证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火线上,子弹打光了,刺刀砍断了,战士们抡起枪托、石块与敌人肉搏,誓与革命事业共存亡。 这场殊死搏斗的背后,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是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朱毛红军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革命的史册上。大柏地虽然远离井冈山根据地,但井冈山的斗争精神已深深植根在每一个红军战士的心中。 1929年1月下旬,大柏地的上空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茫茫的烟雾笼罩着崇山峻岭,将视野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面纱。然而就在这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红四军发动了一场殊死搏斗的伏击战。 战斗打响后,各路红军将士严格按照事先部署,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切断敌人的退路。罗荣桓率领的红28团2营在杏坑一带设伏,朱德亲临前线指挥红28团1营迂回到敌人侧后,陈毅带领的3营正面阻击敌人,毛泽东则统率31团和军部特务营从侧翼发起进攻。 随着朱德一声令下,四面八方的红军战士们犹如猛虎下山,朝着敌人发起了凌厉的攻击。枪声、炮声、呐喊声响彻峡谷,硝烟弥漫在密林之中。红军战士们个个悍不畏死,英勇杀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进入了更加惨烈的白热化阶段。由于敌我双方在武器装备上的悬殊差距,红军的弹药很快就消耗殆尽。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或挥舞着刺刀,或抡起石块,或赤手空拳,血战到底。 战斗最紧要关头,朱德亲自率领预备队冲上前线,与战士们并肩作战。毛泽东见状也再也按捺不住,他从警卫员手中接过步枪,召集所有还能战斗的伤员,振臂高呼"跟我冲"!霎时间,所有的红军指战员都被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感染,士气大振。尽管毛泽东极少上阵杀敌,但他那舍生忘死的勇气,无疑给红军将士们极大的鼓舞。 经过一天一夜的浴血奋战,红四军最终以伤亡惨重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军八百余人,俘虏四百余人,缴获武器弹药数百件。大柏地战斗,是毛泽东、朱德等开国元勋领导红军反围剿战争的光辉典范。陈毅后来曾这样评价这场战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我军将士用石头、树枝、刺刀乃至赤手空拳,在血泊中与敌人展开搏斗,取得最后胜利。这一仗,堪称是红军建立以来最光荣的一战!" 大柏地的胜利虽然只是红军长征万里征程中的一个小小缩影,但它充分展现了革命军人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这种百折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红军将士,奋勇前行,直至革命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