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精神内耗❗用心理学智慧过上自洽的生活

健柏谈文学 2024-08-19 12:15:19
- 1️⃣用“课题分离”应对精神内耗 - 当我们在不满意和难改变之间来回摇摆,就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内耗”。李松蔚老师认为,很多精神内耗源于我们混淆了“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将别人的课题变成了自己的负担。 -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过“课题分离”的概念,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们需要区分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对于别人的课题,我们只需表达理解和关心,但责任和选择权在对方手中。比如父母的期望和评价属于他们的课题,我们无需因此感到内疚或焦虑,而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并为之努力。 - 2⃣️停止无效努力:觉察与接纳 -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应对问题,付出了巨大努力却收效甚微,这就是“无效努力”。这种困境源于我们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并陷入了固有的思维定式。 - 停止无效努力的关键在于觉察。我们需要觉察到自己陷入了无效努力的循环,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是否合理。比如我们无需将“睡不着”视为问题,而是可以尝试接纳其的存在,并将其转化为“多出来的清醒时间”,用于阅读、学習和工作。接纳并不意味着放弃努力,而是接受问题的存在,并找到新的应对方式。比如对于焦虑情绪,我们无需试图抵抗它,而是与之共存,并将其转化为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 - 3⃣️用成长型思维看待现实 - 积極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积極力量,例如乐观、坚韧、感恩等,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挑战,实现个人成长。面对问题,我们应该接受其存在,并视之为成长机会。比如面对自己的拖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需要提升时间管理能力的信号,并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習惯。这就是“成长型思维”,即意识到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通过努力和学習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 - 4⃣️快速搭建心理学框架 - 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认识自己的方式,以及使用自己的方法。《心理学讲义》提供了一份心理学思想体系的框架,将心理学知识点划分为变量、机制、关系和方法四个模块,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建构对心理学认知框架的。 - 了解心理学不是为了记住概念和理论,而应将其应用于生活,应对实际问题。书中提供的诸如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关系技巧等各种心理学应用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