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粟裕大将给我的枪,凭什么给你们?”1996年夏,在山东省莱芜市,一桩拒绝缴枪案件引起了公安部门的重视。71岁的滕西远并非在耍狠撒泼,只是这枪陪了自己50多年,如何能够舍得? 滕西远于1925年出生在山东省莱芜市口镇北山阳村的一个贫穷家庭。 家庭的贫困和父母早逝给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滕西远和他的兄弟们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1940年,战争的阴云逐渐笼罩了莱芜地区,当地的青年们纷纷响应号召,加入抗日的行列。 沿途,滕西远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跋涉过崎岖的山路,渡过了暴雨中的泥泞小道。 当他终于到达了抗日基地,滕西远的心中充满了混合的情感:既有对未来未知的恐惧,也有为即将参与伟大斗争的激动。 滕西远很快被编入一个小队,开始接受简单的军事训练。 滕西远的身材瘦小,皮肤晒得黝黑,这样的特征让他在部队中赢得了一个终身伴随的昵称——“滕黑子”。 在滕西远的抗战记忆中,有一次战斗尤其刻骨铭心。 那是1943年的一个炎热夏日,阳光烈如火焰,照射在苍茫的山地上,将一切照得透红。 滕西远所在的连队接到命令,要夺回被日军占据的一个重要阵地。 这个阵地位于一座险峻的小山上,山顶的视野极佳,对整个区域的军事动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监视作用。 战斗前夜,滕西远和战友们躲在山脚下的丛林里,仔细研究地图和作战计划。 根据情报,日军在山顶有一个加固的碉堡,里面驻扎着约三十名士兵。 碉堡四周开阔,无遮无掩,唯一的攻击路线是一条陡峭的小道,两侧是密不透光的灌木丛。 滕西远被分配到突击队,负责攻击碉堡的主要力量。 破晓时分,连队悄无声息地向山顶进发,滕西远带领的小队利用夜色和密林作掩护,悄然接近碉堡,他们的脚步轻盈而迅速,每一步都踏在软土或落叶上,尽量避免发出响声。 当接近碉堡还有几十米时,前方突然传来日军哨兵的日语交谈声。 滕西远立刻做了手势,全队就地卧倒,屏息凝气。 就在此时,一名日军士兵不知从何处走出,手持望远镜似乎在进行例行巡视。 滕西远心知若被发现,他们的突袭将彻底失败,他轻轻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他观察那名士兵的巡视路径,寻找合适的时机。 就在士兵转身背对他的一刻,滕西远像猎豹一样窜出,几步跨过几米距离,一把掐住士兵的嘴巴,另一手迅速而准确地刺入对方颈侧,士兵几乎未能发出声响就倒地不动。 随后的战斗异常激烈,滕西远带领的突击队冲锋至碉堡前,与日军展开近距离肉搏战。 在混战中,滕西远眼见一名日军旗手试图在混乱中举旗稳定士气,他一把夺过旗杆,用力挥下,旗杆如同断裂的长矛,精准刺入对方身体。 战斗结束后,他手中握着的,是那面象征敌人军威的旗帜。 还有一次在1947年的解放战争中,滕西远作为炮兵连长被部署在南麻地区,承担着重要的军事任务。 一次晚上,在执行例行查哨时,滕西远意外发现了敌军的踪迹。 那时,他和一名队友处于劣势,装备仅有三枚手榴弹、一支步枪和一把手枪。 面对这种情况,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撤退并报告,但滕西远选择了面对挑战。 他从队友那里要来一枚手榴弹,并在天色渐暗时扔向敌人,制造出初步的混乱,并迅速鸣枪,向部队发出支援的信号。 随后,炮兵连和警卫连以及附近的一营、二营迅速响应,共同对敌人进行了全面包围。 这场精心布置的伏击迅速取得了效果,被包围的敌人最终全军覆没,这一战斗显著提高了华野总部在该地区的战略地位。 这场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为滕西远赢得了将军的赏识,廖容标将军和粟裕将军分别授予了他匣子枪,这些枪械不仅作为荣誉的象征,更是他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证明。 1996年,随着中国政府推行的严格枪支管理政策,滕西远和许多老兵一样,面临着必须交还手中珍藏多年的枪支的命令。 早晨,几位公安人员穿着制服,手持文件夹,敲响了滕西远的家门。 滕老迎接他们时,面容平静,但眼中不难看出一丝隐忧。 他们进入客厅,礼貌地向滕老说明来意,希望他能配合政府的枪支回收行动。 滕西远缓缓站起身,走到一面旧柜子前,轻轻打开了一个抽屉,从中拿出两把包裹在红布中的手枪。 这两把枪,一把是抗战时期廖容标将军赠送的,另一把则是粟裕将军授予的。 他轻轻地展开红布,露出那两把擦拭得光亮的手枪,向公安人员展示。 经过几轮深入的对话和说明,公安人员感受到了滕西远对这些枪支的深厚情感,并认识到他对国家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最终,决定通过特殊程序,为滕西远申请一项特别的持枪许可。 几周后,当批准文件送达滕西远家中时,是由那位队长亲自递交的。 他们在滕老的客厅中再次见面,气氛已经完全不同。 队长递给滕西远一份装裱精美的持枪证书,上面盖有官方的印章,证书上清晰地写着:授予滕西远先生为了表彰其对国家的卓越贡献,特此允许合法持有其战时获得的两把手枪。 滕西远接过持枪证,眼中泪光闪烁,嘴角露出了满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