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个伟大的父亲,毛主席也不例外。多年来,国内外很多人误解毛主席,认为毛

另子维好故事 2024-08-20 00:53:01

每个人都有一个伟大的父亲,毛主席也不例外。多年来,国内外很多人误解毛主席,认为毛主席和父亲关系不好,其实完全是妄加猜测。 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系教授施拉姆在他的《毛泽东》一书中说,中国的农村非常贫穷,但毛泽东夸大了他家的阶级成分。他认为,因为他和父亲关系不和,所以有意这样说。 其实毛主席对自己的父亲非常爱。 1920年1月,毛顺生因为伤寒病去世,当时青年毛泽东正在长沙开展“驱张运动”无法赶回去,父亲的后事都是毛泽民夫妇料理的,他回到家后才知道,父亲走得急,棺材都是从唐家坨借来的,他对弟弟说:“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家,你操心费力了,我没有尽到孝敬之心。” 在毛主席心里,不仅仅是这份遗憾,就连母亲去世时,也没有见到最后一面。 毛主席对父母的怀念之情,从来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衰减,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父母的形象都一直在他的脑海。 1936年,面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毛主席深情地给他讲述了关于父母的一切。 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个性情温和,善良慈爱的农家妇女,她中等身材,容貌端秀。有资料称其全名为“文素勤”,因为在家里排行老七,人们习惯称为,文七妹。 文七妹很小就嫁到韶山冲,嫁给了毛顺生。毛顺生当过兵,精明能干,他自耕15亩田,每年可以收60担稻谷,全家五口人一年吃35担,剩下的25担他就加工成大米,开始做贩米生意,慢慢积攒了一些资本。 从 19 世纪 70年代开始,从西洋经广州进口的商品,运至湘潭,再转销内地各省。内地的农产品,如茶叶、蚕丝、药材等,也由此转运出口。当时的湘潭,百舸争流,商贾云集,且陆路的肩货工人不下10万。 1905 年,湘潭被辟为寄港地,英国的太古公司、恰和公司购置了一批浅水轮,专驶长沙、湘潭两地。西方资本主义的渗入,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刺激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农民趋于破产,而少数人则通过经商幸运地走上了富农经济的道路。毛顺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毛顺生非常那个善于经营,勤劳致富,他对大儿子毛泽东十分看好,所以希望以后毛泽东长大后,可以继承他的生意。 但另一方面,他的性格很暴躁,1936年毛主席给斯诺讲述时曾说,父亲对他十分严厉,动不动就打,每次看到毛泽东在树荫下偷偷看书,就罚他去干活。 因为毛主席的讲述,再加上历史资料的加工,毛主席的父亲就给人留下了非常严厉的形象。 其实毛主席的父亲也十分善良,根据毛家族谱记载,1919年韶山韶河上要修桥,向来勤俭节约的毛顺生个人捐款排名第三位,他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客观上来说,他的才能超过父辈。 在毛主席的父亲生病期间,青年毛泽东曾回去带着父亲去长沙治病,还留下了一张唯一的合影。 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故乡,在旧居里,毛主席望着和父母的遗照,望着和父亲的合影陷入沉思,他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如果是现在,他们就不会死。”因为以前的医疗条件不好。 另外,关于毛主席和父亲的关系,他从小对父亲有一种对立情绪,这是他对斯诺讲的。毛主席对斯诺讲过一件事,说13岁的时候,有一次家里请客人吃饭,毛泽东和父亲闹了别扭,父亲就追着他打,毛泽东跑到院子里的池塘边上说,“你再追我,我就跳进去。” 毛泽东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当然,毛主席对父亲的这种“叛逆”,这是他小时候情感的一方面,作为养育他的亲人,他从来在内心深处,一直都是深深的爱。 毛主席晚年时,对外宾说,他身上有天然的“虎气”,有一些是从严厉的父亲那里锤炼出来的。

0 阅读:730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