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叶剑英在调查小组的资料中,看到一个名字非常震惊,立刻提笔写信,为这人证明清白。 1983年,一封来自叶剑英的信件震动了整个南方局,因为信中涉及的名字,是当年无数人心中的一个谜团。叶剑英是中国共产党的元老之一,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已名声显赫,但这一封信不同寻常,因为它不是为了政治大事,而是为了一个被误解和遗忘的人。 张露萍,这个名字,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留下深刻的印记。她出生于四川一个普通家庭,本名余家英,却因战乱而迫不得已投身抗日救国的行列。1921年出生的她,本应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历史的巨轮却把她推向了另外的道路。 张露萍的青春岁月,与许多同龄人的不同,在于她的志向和家国情怀。1937年秋天,她步入了蜀华中学的校门,这个校园成为她追寻理想和接受思想熏陶的摇篮。 正是在这个时期,张露萍受到了共产党员车耀先同志的影响,开始关注并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这一决定,改变了她余生的轨迹。她不再是一个只知道闺房之乐的女孩,而是一个肩负起拯救民族危亡重担的年轻斗士。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张露萍被派往延安深造。在那里,她不仅学习革命理论,还培养了领导才能。一次歌唱比赛中,她指挥同学们唱响《拿起刀枪干一场》,她的声音和表情让人印象深刻,从此,她被赋予了一个外号,“干一场”。这个外号不仅是对她勇敢精神的称颂,更是对她坚定信念的象征。 随后,张露萍被选中执行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潜伏到重庆的军统内部,为共产党传递关键情报。这项任务的危险性不言而喻,但张露萍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因为她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国家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露萍以张蔚林的身份进入军统,与一个名为张蔚林的军统工作人员住在同一个宿舍,并建立了一个联络处。在这段时间里,她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通过精准的情报收集,为党的抗战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历史的惨烈不时搅动着人们的命运。1940年,因一次军统内部的泄密事件,戴笠开始怀疑军统内有潜伏的共产党员。他展开了一场针对军统内部的调查,而张蔚林的疏忽,使得戴笠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露萍。 在调查的过程中,戴笠发现了一些线索,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从张露萍口中得到有用的情报。然而,张露萍表现出了非凡的坚韧和冷静,她在审讯面前毫不言语,不为戴笠提供任何实质性的信息。 最终,戴笠下令将张露萍逮捕。尽管她有机会逃脱,但她选择回到重庆,终究被军统缉拿归案。在审讯和关押的日子里,她忍受了种种折磨,却始终坚守秘密,这让戴笠无法掌握任何关于共产党情报的线索。 张露萍在军统内部的潜伏生涯充满了艰险和危险。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她必须巧妙地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同时在军统内部收集情报并传递给党组织。这段时间,她以张蔚林的身份住在军统宿舍,与同为军统人员的张蔚林建立了一个联络处。她的每一次行动和每一个决定,都背负着生死攸关的风险。 军统内部的工作,要求她时刻保持警惕和机智。这期间,她积极收集有关军统活动和行动计划的情报,为党的抗战事业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她的工作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更需要精准的情报分析能力和高超的心理素质。 然而,历史的天平并非总是向正义倾斜。1940年,军统内部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泄密事件,戴笠开始怀疑军统内有潜伏的共产党员。他对张蔚林的调查日渐深入,同时张露萍在军统内部的情报收集也引起了戴笠的高度警觉。戴笠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诱饵和测试,试图从张蔚林口中获取关键的情报线索。 张露萍的坚定和冷静,在这段调查中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戴笠的审讯和各种压力,她始终保持沉默,不为军统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她的沉默和坚守,让戴笠对她的真实身份产生了更深的怀疑,但也让她的同志们更加敬佩和钦佩。 最终,戴笠的调查行动还是揭露了张露萍的真实身份。尽管她有机会逃脱,但她选择回到重庆,最终被军统逮捕并关押。在审讯的日子里,她面对各种酷刑和压力,仍然毫不妥协,宁愿牺牲自己,也不会泄露任何共产党的秘密。 1945年,张露萍年仅24岁,因为她的坚持和牺牲,为党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战后她并未被正式评为烈士,主要因为她使用的是假名,导致很难将她与真实的身份联系起来。她的英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遗忘,直到后来的岁月。 解放后,张露萍的故事并未在广大人民中得到充分的宣传和认可。直到1983年,一个曾经的狱友韩子栋找到了叶剑英,向他讲述了张露萍的故事。叶剑英听到这个名字,深感震惊和悲愤,他决定彻查此事,并发现了张露萍的真实身份和她的英勇事迹。 叶剑英意识到张露萍长久以来未受到公正的对待,他立即采取行动,通过调查和文献证据,最终在1983年,张露萍被追封为烈士,她的英名才得以重新回归历史的正轨。这一决定不仅是对张露萍个人的尊重和正名,也是对所有为新中国献出生命的英雄们的致敬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