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57岁的袁世凯因病不治去世,葬于河南安阳。问题来了,袁世凯老家是河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8-20 16:49:30

1916年,57岁的袁世凯因病不治去世,葬于河南安阳。 问题来了,袁世凯老家是河南项,为何死后没有落叶归根呢? 1916年6月6日,一代枭雄袁世凯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57岁。谁能想到,曾经叱咤风云、权倾朝野的大总统,会英年早逝?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土生土长的河南项城人,去世后却没有葬回故里,而是长眠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的一生可谓传奇。他出身寒微,靠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一步步从小小的县试童生,爬到了北洋大臣、内阁总理,乃至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然而,功成名就之时,袁世凯却选择了远离故乡的安阳作为最后栖身之所。这不禁让人生出疑问:袁世凯为何弃故里而眠他乡? 原来这其中大有故事。早在1905年,袁世凯的生母刘太夫人就已经去世。作为朝中权臣,慈禧太后对袁世凯十分器重,不仅追封刘氏为一品诰命夫人,还下旨赐银5000两作为丧葬费。然而,就在袁世凯准备扶灵南下、将母亲安葬于项城袁氏祖坟时,却遭到了嫡长兄袁世敦的坚决反对。 袁世敦认为,刘氏出身卑微,不过是袁家的一个侧室,没有资格葬入祖坟。而袁世凯作为皇帝钦点的高官,母亲理应与正妻同等礼葬。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恼羞成怒的袁世凯最终忍痛割爱,只身南下,另觅墓地将母亲厚葬。从此,他立下誓言,此生再不踏入项城一步。可以说,正是这场家庭纷争,让袁世凯与故乡结下了无法化解的心结。 袁世凯最终选择了安阳作为母亲的长眠之地。安阳不仅山明水秀,而且离北京较近,便于日后祭扫。由于慈禧太后的特恩,刘太夫人的陵寝规模十分宏大,主建筑"孝思殿"气势恢宏,殿内布置奢华,舆论哗然。 不过真正令袁世凯魂牵梦萦的,还是这片养育他多年的安阳土地。安阳城东的汤阴,那里有一汪碧波荡漾的恒水。1908年,袁世凯因政治失势退居安阳。他看中了恒水安阳桥村的一块风水宝地,便强买强占了308亩土地,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豪华别墅——恒上村。从此,安阳便成了袁世凯的第二故乡。 袁世凯在安阳期间,常常游览名胜,结交当地豪绅。别墅内外,随处可见他热衷的西洋景观:喷泉、雕塑、玻璃花房等,无一不彰显着这位开明权贵的不凡品味。用今天的话说,袁世凯简直把恒上村当成了自己的"后花园"。安阳的山光水色,让久经官场沉浮的袁世凯得以晚年喘息。他曾感慨:"余生若得归老恒上,亦称快事。" 袁世凯与母亲刘氏的感情十分深厚。早年,袁世凯在外谋求发展时,刘氏始终给予他支持和鼓励。所以,当刘氏去世后,袁世凯悲痛欲绝。他扶灵南下,欲将母亲葬于家族祖坟,以尽最后一份孝道。 然而,袁世凯万万没想到,此举竟遭到了嫡兄袁世敦的强烈反对。袁世敦认为,母亲刘氏身份卑微,只是袁家的侧室,依照族规家法,无权与历代祖先同葬。况且,袁世凯虽贵为朝廷命官,但刘氏毕竟只是侧室,若将她葬入祖坟,难免有违礼制。 袁世凯闻言大怒,据理力争。他指出,母亲虽然身份不高,但毕竟是自己的亲娘,况且生前还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恩宠和册封,理应享受厚葬的待遇。然而,不管袁世凯如何说辞,袁世敦就是不为所动。在他看来,族规家法容不得半点僭越,母亲的身份也不能因儿子的显贵而改变。 兄弟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争执愈演愈烈,最后竟闹到了断绝关系的地步。愤怒之下,袁世凯只身南下,将母亲葬在了项城城外的另一处墓地。从此,他再也没有踏入过故乡的大门,直到去世也未能与袁世敦和解。 家族矛盾的背后,是身份地位的差异和传统礼教的束缚。在封建社会,嫡庶有别、正侧有序是不容挑战的铁律。无论袁世凯多么显赫,也无法撼动数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伦理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家庭纠葛折射出了旧礼教的残酷无情。 失去母亲的袁世凯心灰意冷,一度想远离家族是非。他北上京城,在官场浮沉多年后,终于站到权力的顶峰。然而,辉煌的背后却有说不尽的凄凉。每逢佳节,袁世凯都会思念母亲,却再也无法回到故乡祭奠。 这场家族恩怨,成为袁世凯一生的心结。直到晚年,他仍对兄长袁世敦耿耿于怀。据说,袁世凯曾多次派人游说袁世敦,希望兄弟二人冰释前嫌,了却心愿,却终究未能如愿。 世事难料,袁世凯做梦也不会想到,母亲却因这场纷争远葬他乡。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或许连刘氏自己也未曾奢望,会成为兄弟阋墙的导火索。冥冥之中,她似乎注定要为儿子们的前程牺牲。 时至今日,当我们追思这段历史,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让手足反目?传统的桎梏?权力的诱惑?还是人性的贪婪?纵观袁氏兄弟的一生,或许都有。这场家族悲剧的幕后,时代的残酷、礼教的无情、权力的斗争,都在无声地上演。透过那些斑驳的史实,我们或许终于可以看清: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也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