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1月9日,200多名学生捣毁了孔庙。还动用雷管炸药挖开孔子的墓,一直

安琪小世界 2024-08-20 19:53:06

1966年11月9日,200多名学生捣毁了孔庙。还动用雷管炸药挖开孔子的墓,一直挖到墓底,却也没有看到孔子的踪影。 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不仅开创了儒家学说,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以其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智慧,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 在孔子的学堂里,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子弟都可以求学。他们或是王孙贵胄,或是布衣平民,但在孔子眼中,他们都是渴求知识的学子。孔子因材施教,启发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品德。 孔子的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育人。他教导学生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问和才能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品行和修养。只有德行兼备,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他的一句名言中:"有教无类"。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应有任何门槛和壁垒,它应该像阳光一样,普照每一个渴求知识的人。 孔子的教育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创的私学,成为后世书院和学堂的雏形。他提出的教育理念,成为中国教育的基本原则。他培养的学生,成为传播儒家文化的中流砥柱。 山东曲阜,一座古老而神圣的城市,矗立在泗水之滨。城北的孔林,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在这片郁郁葱葱的林木中,有一座备受后人敬仰的墓地,那就是孔子墓。 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终其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启迪心智。公元前479年,这位"万世师表"与世长辞,他的弟子们怀着无尽的哀思,将他安葬在鲁城北的泗水之上。最初,孔子墓"墓而不坟",简朴而肃穆。弟子们环绕着那方寸之地,在荒芜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中,缅怀着他们敬爱的老师。 随着时间的流逝,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发扬,影响越来越广泛。秦汉时期,人们开始高筑孔子墓,孔林的规模也随之扩大。然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给孔庙、孔林和孔府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几乎将这片圣地夷为平地。 但是,真理和智慧的光芒,终究无法被暴力所掩盖。秦朝过后,历代帝王开始重视对孔子的追崇和纪念。他们下诏加封孔子,扩建孔林,修缮孔庙。文人墨客更是络绎不绝,在这片圣地上焚香礼拜,吟诗作赋。孔林,也由最初的方寸之地,逐步扩展到了两百多万平方米,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如今,走进孔林,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林木和星罗棋布的坟冢。这里不仅安葬着孔子,也安葬着他的后裔们。两千五百多年来,孔氏子孙繁衍生息,墓茔已达十万余座,蔚为壮观。历代的再设计和扩建,也为孔林增添了许多人工建筑景观,其中最为出彩的要数万古长春坊。这座石质建筑长二十二米,宽近八米,雕刻精美,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彰显了后人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孔子的弟子们,为了彰显老师的学问渊博,门人广众,还在孔林中精心栽种了各种奇花异木。后世前来祭拜的人们也纷纷效仿,从四面八方搜集名贵稀有的树种,在孔林中培植。久而久之,孔林成了一个树种博览会,曲阜城中再无人能认全这里的每一种树木。 60年代的一天,有人聚集在孔子墓前,他们手持雷管炸药,决心一探孔子墓的究竟。炸药轰鸣,土石飞溅,学生们兴奋地挖开了坟墓。然而,当他们一直挖到墓穴的最底部时,却发现了令人惊愕的一幕:墓中空空如也,没有孔子的遗骸,没有一块骨头,没有一丝头发,有的只是一抔黄土。 消息传开,人们议论纷纷。孔子,这位圣人,究竟去了哪里?有人浪漫地想象,也许孔子已经化作泥土,与这片他生活过的土地融为一体。但考古学家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在考古历史上,许多比孔子年代更久远的历史人物,在坟墓被发掘时,都还能找到遗骸。比如,在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的殉葬墓中,就出土了完整的遗骸。这说明,在考古学的时间尺度上,两千多年并不算什么,它没有能力将一个人的遗骸完全化为泥土。 于是,另一种可能性浮现在人们心中:也许,孔子墓中从一开始就没有孔子的遗体。孔子真正的埋葬之地,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个谜团,成为了曲阜这座古城的一大悬案。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曲阜的城市面貌不断更新,但孔林依然青葱如故。游人来到这里,依然会驻足孔子墓前,凭吊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或许会感慨,孔子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思想,他的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孔子墓前的那片空地,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好奇和探索。考古队伍曾在这里忙碌,测绘,发掘,试图找到孔子的踪迹。然而,每一次的努力,都只换来一场空。孔子,这位智者,似乎在和后人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时隐时现,不露真容。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曲阜的某个角落,会出现一个惊人的发现。也许,真正的孔子墓终将现世,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的面纱。但无论孔子长眠何处,他的精神,他的智慧,都已经永远地铭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心中。 来自 吴茂炎. 历史的人格[M]. 2022

0 阅读: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