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一个青楼女子恳求37岁的张伯驹:“带我走吧,我是清白之身。”张伯驹递给老鸨一沓钱,老鸨却冷笑道:“带她走?没门!” 1935年的中国社会风气封建保守,妓女的地位卑微,常常受到社会的歧视与虐待。在这样的背景下,潘素,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女子,因家道中落不幸沦为青楼女子。她的父亲原是一位饱学之士,但后因种种原因沉迷酒色,母亲则因无法忍受丈夫的虐待而自尽。这些不幸接踵而至,让潘素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被卖入青楼。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1935年,中国社会尚存着诸多封建糟粕,青楼作为社会的一角,显得尤为阴暗。某日夜晚,青楼灯火通明,笙歌处处,富豪文人酒酣耳热之际,一曲琵琶声婉转悠扬,却夹带着不为人知的悲哀与绝望。 潘素,一个被命运多次抛弃的女子,此刻坐在幽暗的角落,轻抚着琵琶。她的指尖跳动在琴弦上,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她心中压抑的呼喊。这天,她特意选择了一首家乡的古调,那是她记忆中的慈母常唱的摇篮曲,每一音都透着淡淡的忧伤。 张伯驹与几位好友闲坐听曲,本是一场寻常的欢聚。然而,当潘素的琵琶声飘入他的耳中,他感到一种异样的情绪在心头涌起。他不由自主地放慢了饮酒的动作,目光转向发出那悠扬琵琶声的方向。 潘素演奏完毕,房间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她轻轻地站起身,抱着琵琶,她的眼里满是不易察觉的恳求。她的脚步虽然稳健,但心里却充满了彷徨。当她走近张伯驹时,她突然跪了下来,声音哽咽而低沉:“我是清白之身,求你带我走!” 张伯驹一时愕然,他没想到一个青楼女子会在这种场合下跪求救。四周的喧嚣似乎在这一刻静止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跪地的潘素和惊讶的张伯驹身上。青楼的老鸨见状,眉头紧皱,急忙走过来,伸手想要拉起潘素,嘴里不悦地嘀咕:“这里是何地,竟敢闹剧!” 但张伯驹举手示意老鸨停下,他从怀中掏出一沓厚厚的钞票,试图用金钱解决这突如其来的困局。老鸨接过钱,脸上的表情从疑惑转为满意,然而当张伯驹提出要带走潘素时,老鸨的笑容凝固,脸色骤变,断然拒绝:“想带她走,没门!” 原来,潘素已经被一个名叫臧卓的地方官员看中,此人在当地小有权势,因贪图潘素美貌而暗中向老鸨许诺,将付出重金让潘素成为自己的小妾。老鸨贪婪的心理让她坚决不肯放人,她对张伯驹的提议置若罔闻。 这场对峙让整个青楼的气氛一度紧张。张伯驹知道单凭金钱已难以解决问题,他没有更多的行动,只能遗憾地离开。潘素眼见希望破灭,心中满是绝望,却又无力改变。 张伯驹离开青楼后,脑海中回响着潘素的琵琶声和她绝望的眼神,他无法释怀。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采取更果断的措施。他知道直接对抗臧卓和老鸨的权势是不可能的,便开始谋划更为隐秘的救援行动。 在一次风雨交加的夜晚,张伯驹带领几个信得过的朋友悄然回到青楼。他们利用重金贿赂了看守,终于在夜色中将潘素从那囚禁她的房间中救出。潘素在得知自己终将自由时,泪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她紧紧地抓着张伯驹的手,一同消失在漆黑的夜幕中。 面对强大的对手和复杂的情势,张伯驹并未放弃。他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包括行贿和策略,终于在一天夜里将潘素从臧卓的府邸中救出。两人悄然离开了那个让潘素饱受磨难的城市,前往一个无人知晓他们过去的新地方。在那里,他们注册了婚姻,并共同开启了新的生活。张伯驹鼓励潘素发展自己的绘画才能,而潘素则全心支持张伯驹的古董收藏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事业。他们共同经历了中国的动荡时期,包括抗日战争和文物保护,直到晚年。两人的爱情故事和对文化的执着,最终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历史的认可。潘素的生命虽然起始于悲剧,但以她对爱情和文化的坚持,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和荣耀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