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慈禧心急火燎地把袁世凯叫到跟前,让他想办法解决一下紫禁城的“走水”问题,竟然直接解决了北京百姓自来水问题。 1907年的一天,紫禁城内烟雾弥漫,火光冲天。大火从太和门燃起,眨眼间就蔓延开来。千百年的木质建筑在烈焰中发出炙烤般的哀鸣,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的无奈与脆弱。宫人们手忙脚乱,端起盆盆水试图浇灭大火,可面对这猛烈的火势,他们的努力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太和门,作为皇宫的正门,向来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大婚,百官朝贺,万民欢腾,这一切都要在太和门前上演。然而现在,它已是一片狼藉,满目疮痍。裹挟着浓烟的火舌舔舐着每一寸金漆斑驳的廊柱,曾经庄严肃穆的宫殿变得面目全非。 慈禧太后闻讯赶来,望着眼前的一片废墟,不禁扼腕长叹。她深知,区区宫人,根本无力抵御这场灾难。千年皇城,就这样毁于一旦,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皇上的大婚在即,太和门的毁坏无疑给婚礼蒙上了一层阴影。 大火整整烧了两天两夜,直到附近的建筑被拆除,才堪堪熄灭。太和门周边,一片焦黑,散发着斗木灰烬的气息。慈禧太后默然,她知道这场大火绝非偶然,紫禁城的防火系统实在太过时,太脆弱。一旦失火,就如同熊熊烈焰落入干柴堆,毫无招架之力。 频繁的火灾事故让慈禧寝食难安。作为一国之母,她深感自己对宫中上下负有责任。保护皇家安全,维系朝廷稳定,是她义不容辞的使命。她开始思索,究竟有什么良策,可以彻底解决宫中的防火之患。 终于,在1907年的一天,慈禧太后心急火燎地把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召进宫来,让他拿主意、想对策。见多识广的袁世凯对太后的烦恼感同身受。他在天津推行自来水系统已有多年,深知其优越性。他斟酌再三,对太后进言:"当今之世,最好的防火良方,就是修建自来水管道。一旦火情发生,可就近开启水龙头,及时扑灭,避免灾情扩大。" 慈禧太后闻言,如醍醐灌顶,眼前一亮。多年来宫中缺水之苦,她再清楚不过。修建自来水管道,不仅可以解决防火的燃眉之急,更能从根本上改善宫中的用水问题。这简直是一举两得、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主意。"袁爱卿所言极是。此事就交由你全权负责,即刻动工,我会给你最大的支持。"慈禧当即拍板。 就这样,在慈禧太后和袁世凯的碰撞交锋中,一个伟大的工程在紫禁城内悄然启动。这一工程,不仅将影响皇城的安危,更将波及千千万万京城百姓的生活。而谁曾料到,一个为了自保而提出的建议,竟在无心插柳中,惠泽了几代人。 袁世凯对自来水系统的推广,可谓是驾轻就熟。早在他还是直隶总督的时候,就已经在天津倡导并建设了自来水厂。那是1903年的事情,经过周密的规划和缜密的施工,天津的自来水工程最终建成,结束了当地百姓吃水难的历史。从那时起,袁世凯就对自来水系统的便利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如今,面对慈禧太后的忧虑,袁世凯胸有成竹。他向太后陈述了在天津推广自来水的种种好处,并表示愿意为紫禁城的自来水工程效力。慈禧听后大喜,当即拨款15万两白银支持这一工程。袁世凯进一步提出,可以发动全民集资,筹措300万两巨资,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消息一出,举国上下一片哗然。修建自来水?这在当时可是一件新鲜事。不少达官贵人慷慨解囊,踊跃认购股份。而普通百姓虽然对此不甚了了,却也不愿落后,纷纷凑钱入股,俨然一副时髦先进的派头。就这样,在全民的支持下,巨额资金很快筹集到位。 1908年,一个名为"北京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的机构应运而生。这是一家纯国有企业,不接受外国资本的介入。公司的运作由袁世凯的心腹周学熙全权负责。在他的运筹帷幄下,自来水工程的建设进展得有条不紊。 大批工人来到京城,他们挥汗如雨,挖沟开渠,铺设管道。起初,不少皇亲国戚对在自家宅院动土颇有微词,生怕破了风水,触了龙脉。可面对慈禧太后的懿旨,又有谁敢抗命呢?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来水带来的好处远大于它所谓的"弊端"。 三年后的1911年,京城的自来水工程终于竣工。这条延绵20万米的地下"生命之河",犹如一张密布的水脉网,将源源不断的甘泉送到千家万户。沿途安装的480个水龙头,化作一个个取水点,彻底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从此,再也不用日复一日地跋涉到城外挑水了。伸手一拧,清泉立刻流淌而出,是何等的方便快捷! 自来水的到来,让京城百姓欢欣鼓舞。人们惊喜地发现,原来一项看似普通的基础设施,竟能如此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而这一切,还要归功于慈禧太后的无心之举。她原本只是为了解决宫中失火的问题,却没想到,这一决定惠及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如今,当年的"北京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历史。它几经易名,最终被并入了"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成为一个庞大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我们拧开水龙头,享受着便利的自来水服务时,不妨想一想,这背后凝结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汗水,而那个昔日耳熟能详的名字——慈禧太后,也曾以她别样的方式,为这一切的发生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