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外甥带5人上门,对舅舅进行围殴,舅妈激愤之下,拿起一瓶强腐蚀性液体,直接泼向一男子,男子当即痛苦惨叫,连滚带爬逃跑,事后男子全身20%被烧伤,造成10级伤残,舅妈也被刑拘,可舅妈认为是正当防卫,法院是这样判的!
2017年7月的一天,施女士家中突然闯入一群不速之客,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这群人的领头者正是施女士的外甥李某,他带着四五个人气势汹汹地冲进屋内,脸上写满了愤怒。
原来,这场纠纷的根源在于一处即将拆迁的老房子,施女士的丈夫张某是这处房产的所有人,而李某的母亲——张某的姐姐——认为自己也应该分得一杯羹,而当时张某认为自己的姐姐早已出嫁出去了,不应该在多分娘家的财产,这个问题已经争论许久,但始终没有达成一致。
施女士试图向自己这个外甥解释两句,可她的话还没说出口,李某就打断道:"少跟我扯这些!今天不给个说法,我们就没完!"说着,他向身后的同伴使了个眼色。
突然间,屋内局势陡然紧张起来。李某带来的几个人开始在屋内东翻西找,似乎在寻找什么值钱的东西,施女士和张某试图阻止,但很快就演变成了肢体冲突。
四五个小伙子开始对夫妇俩拳打脚踢,混乱中,施女士被推搡着撞到了墙上,头部传来一阵剧痛,她感到一阵眩晕,但求生的本能让她迅速环顾四周,寻找可以自卫的工具。
就在这时,她的目光落在了放在角落的一个塑料洒水壶上,那是她平时用来给花草浇水的工具,此刻成了唯一可以用来自卫的武器,施女士顾不得多想,一把抓起洒水壶,对着最近的一个人——陈某的脸上喷去。
"啊!"一声凄厉的惨叫响起,陈某捂着脸倒在地上打滚,原来那个洒水壶里装的并非清水,而是一种具有腐蚀性的液体。
这一变故让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李某看到同伴受伤,立刻带人撤退,临走前还不忘放狠话:"你给我等着!这事没完!"
等李某等人离开后,施女士才如梦初醒,看着满屋狼藉和地上痛苦呻吟的陈某,她颤抖着拨通了报警电话。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几天后,施女士被警方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在看守所里,施女士度日如年,不停地回想着那天的场景。
"我真的只是想保护自己和丈夫,"施女士在接受讯问时哽咽着说,"我不知道壶里装的是那么危险的东西..."
经过详细调查和取证,检察机关最终认定施女士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决定不予起诉,当施女士走出看守所的那一刻,她泪流满面地拥抱了等候多时的丈夫。
然而,他们都没想到,这只是漫长法律纠纷的开始,几个月后,陈某将施女士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30万元。
在法庭上,陈某的律师慷慨陈词:"我的当事人因为施女士的过激行为,面部严重烧伤,不仅遭受了巨大的身体痛苦,还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我们认为,施女士的行为明显超出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施女士的辩护律师则反驳道:"我的当事人当时面临多人的不法侵害,情况紧急危险,她的防卫行为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并不存在故意伤害的主观故意。况且,陈某作为非法入侵者,本身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经过激烈的辩论,一审法院最终认定施女士的行为构成防卫过当,判决其承担35%的责任,需要赔偿陈某10万多元。
听到判决结果,施女士难以接受。"为什么要我赔偿?明明是他们先闯入我家,对我们实施暴力!"她激动地对律师说。
在律师的建议下,施女士决定提起上诉,二审期间,法官详细询问了案件的始末,并重点关注了施女士使用洒水壶的具体情况。
"当时你为什么会选择用洒水壶来防卫?"法官问道。
经过慎重考虑,二审法院最终做出了不同于一审的判决,法官认为,施女士的防卫行为未超出必要限度,其行为针对的是正在进行不法侵害的特定人员,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听到这个结果,施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场历时近两年的法律纠纷终于画上了句号,对施女士一家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更是一堂生动的法律课,他们深刻认识到,在面对纠纷时,理性沟通和法律手段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与此同时,这个案例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正当防卫界限的广泛讨论,许多法律专家指出,在判断是否属于正当防卫时,不能仅仅看结果,还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客观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这起案件也给普通民众敲响了警钟。面对纠纷,切忌采取极端方式;遇到危险,要学会正确行使正当防卫权;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依法维权,又不触犯法律底线。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要学会用法律的智慧来化解矛盾,用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冲突,这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之道。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