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袁世凯失败后, “民国第一女杀手”郑毓秀很快又将目光放在了清皇室顽固派的代表——良弼的身上。 1912年的北京,一个叫郑毓秀的女子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一场刺杀行动。郑毓秀出身于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美国传教士,母亲是中国人。在校期间,她接触到维新变法的思想,对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1905年,郑毓秀在北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这个由孙中山先生创立的革命组织,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誓要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郑毓秀以女性的身份加入其中,令人刮目相看。她勇敢、坚定、机敏过人,很快在组织中崭露头角,成为一名出色的女革命者。 1910年,清政府宣布立宪,许诺召开国会,但那不过是缓兵之计。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则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党人。作为同盟会的一员,郑毓秀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她和同盟会的战友们筹集经费,联络会党,秘密购买武器弹药,为武装起义做准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郑毓秀和同志们决定先发制人,刺杀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为武昌起义创造有利条件。经过缜密筹划,他们决定在袁世凯视察部队时实施刺杀。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刺杀当天,行凶者没能接近袁世凯,行动失败告终。虽然结果令人沮丧,但郑毓秀并没有气馁。 在首次刺杀失败后不久,郑毓秀和战友们很快将目光投向了清皇室的顽固派首领良弼。这位满族王公是慈禧太后的亲信,主张武力镇压革命。他经常召集秘密会议,号召效忠清廷的贵族组成势力,对抗革命党。良弼顽固守旧,是革命事业的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同盟会决定,为了革命的胜利,必须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而此时的郑毓秀,已经做好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准备。作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险,她都将勇往直前。刺杀良弼的计划已经制定,接下来的行动更加凶险,但革命者从不畏惧牺牲。 1912年初,郑毓秀等人制定了刺杀良弼的详细计划。由于袁世凯遇刺,清政府的戒备森严,刺杀难度远超从前。经过反复商议,大家决定采取单人突袭的方式。刺客需要先设法接近良弼,再伺机近距离投掷炸弹。这种方式风险极大,一旦失手,必然难逃一死。但为了革命的胜利,大家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 经过慎重挑选,刺杀的重任最终落在了彭家珍的身上。彭家珍是京津同盟会的暗杀部长,也是郑毓秀的准姐夫。此前,他一直在和郑毓秀的姐姐秘密恋爱。得知彭家珍要去执行这项九死一生的任务,姐姐伤心欲绝。 接下来的日子里,郑毓秀和战友们精心安排,为彭家珍制造各种机会,让他能够接近良弼。1912年1月26日,良弼在光明殿胡同的家中召开会议。会议结束后,彭家珍埋伏在路旁,等到良弼的车队经过时,他突然冲出来,向良弼掷出了炸弹。 炸弹准确地击中了良弼乘坐的马车。良弼被当场炸断了左腿,鲜血四溅,惨叫不止。而彭家珍也被气浪掀飞,头部受到重创,倒在血泊之中。尽管如此,这次刺杀还是取得了成功。 经过抢救,良弼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在弥留之际,他说:"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随亡。"殊不知,他的这句话成为了预言。没了顽固派的支柱,溥仪退位已成定局。半个多月后的2月12日,六岁的溥仪在隆裕太后的逼迫下,含泪签下了退位诏书。 郑毓秀为刺杀良弼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革命尚未成功,前路依然艰难。在良弼被炸身亡后,袁世凯对这个屡屡刺杀他的女杀手恨之入骨,下令在全国通缉郑毓秀。形势比人强,郑毓秀不得不离开北京,逃往天津。在那里,她乔装打扮,辗转躲藏,希望能够避过追捕。 因为全国的通缉郑敏秀只能远走他乡,郑毓秀决定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让人没想到的是,即便远在他乡,她居然又重操旧业,利用在国内积累的经验,成为了一名颇有名气的职业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