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突厥汗国(583年~630年)大体上以金山(今阿尔泰山脉)为界,与西突厥划分汗国原来的疆域。但是,随着两国势力的消长,所辖范围也时有伸缩。在东突厥汗国内,突厥分布在南部,铁勒诸部则在北方。强盛时势力范围囊括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整个蒙古高原及贝加尔湖地区,630年被唐朝所灭。
581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西突厥达头可汗拒绝承认沙钵略可汗的宗主地位,东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引发内战。达头联络辽西的契丹一起进攻沙钵略。当时隋文帝立国不久,在面临突厥有可能重新统一的关头,派谴部队有力地支持了沙钵略可汗一同对付达头,并在达头退走后,在东突厥内部不断制造权力纠纷。
587年,东突厥都蓝可汗即位,隋文帝支持突利反叛,599年突利失败,隋文帝立刻隆重迎接突利,承认他的可汗地位,并让他在河套地区做隋的盟邦,东突厥自此分裂。
始毕可汗(609年-619年)时期,东突厥内部统一渐而转向强大,东起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都降附于东突厥。东突厥控弦之士多达百余万,达到了“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空前强盛程度。中原的许多汉人也因避乱而迁入突厥分布地区。因此,北方的割据者们,为争取外援而纷纷同突厥联系,甚至俯首称臣。
颉利可汗(621年-630年)时期,为了从唐朝的农业地区获得大量的物质财富,屡次入侵唐朝,骚扰边境,给唐朝造成巨大损失,险些将唐朝逼得迁都。但另一方面,由于颉利可汗连年用兵,征发苛重,东突厥内部矛盾逐渐尖锐,再加上连年灾荒,课敛繁重,使得其东部的奚、霫部落归附于唐朝,漠北的薛延陀、回纥等铁勒十余部亦相继叛离。颉利可汗遣兵追击,反为薛延陀、回纥所败。适逢国内大雪、羊马冻死,部众饥困,颉利可汗与其侄突利可汗互相交战,导致东突厥兵力遂弱,最终致使东突厥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