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基金助发展,首试首用促落地!机器人企业落户北京,优势几何

机器人讲堂开课了 2024-09-10 19:53:35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其快速发展,其中包括《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海淀区《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

2023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总收入超过2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0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家,居全国首位。目前北京已形成以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及上下游生态链为核心的完整机器人产业体系,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应用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北京市正在积极推进机器人行业企业落地,深化落实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高端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工作。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拥有广泛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出海,此外北京还设立百亿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落地北京将获得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平台支持、场地支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有意向来北京投资兴业的企业可添加北京机器人企业服务微信:18600253640或发送企业介绍至官方邮箱,邮箱地址:robot@jxj.beijing.gov.cn,并注明联系方式。

▍地方利好政策接连出台 定调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北京这座融合了深厚历史和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都市,经济的强劲活力与政治的战略要位相互映衬,共同塑造了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近两年来,北京市在机器人产业领域持续发力,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升级,尤其是那些旨在促进新质生产力成长的扶持政策,犹如强劲东风,为北京吸引全球顶尖资源,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年6月16日《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明确了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指出,将北京市打造成为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包括加快机器人技术体系创新突破,提升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工业用地供给,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重大项目落地;加快“机器人+”场景创新应用,推动机器人在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强调依托首都优势行业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机器人等五个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综合型、标杆型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工程,促进大模型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度应用。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行动计划(2024—2026年)》围绕“技术占先、产品抢先、场景率先、企业领先、生态争先”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实施五大计划20条举措,旨在将北京亦庄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领航示范新城。计划到2026年底,推动十个以上互动服务典型应用场景全覆盖,聚集百家以上创新型企业,汇聚千人以上高端人才,形成万台级具身智能机器人量产规模能力。

此外,海淀区《关于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中也明确提出,到2026年初步建成全国具身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新高地和产业加速集聚地的目标。落地方面包括加快“大脑”技术创新、“小脑”能力突破、促进“脑-身”系统协同;打造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产业创新孵化平台;拓展具身智能标杆应用场景;梯次培育企业、打造具身智能特色园区等。此外,海淀区也推出多项专项政策,如《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全景赋能行动计划 (2024-2026年)》、《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中关村科学城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

▍从高端人才、产业链生态再到落地场景 北京具备扎实的机器人产业基础

当前,北京已聚集众多国内一流的国内顶尖的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同时,北京也拥有全国机器人标委会、国家机器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流产业标准和服务平台。

从机器人产业链来看,北京已形成人形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两大方向的完整产业链,覆盖从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到整机制造,再到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且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北京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作为国内首家政府指导下成立的医疗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已服务超过300家医疗器械企业,涵盖了手术机器人、医学影像等高增长领域,显著降低了企业研发、生产成本,加速了产品上市周期,并推动多项创新医疗机器人项目的孵化与转化。

在典型场景落地方面,北京聚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同时积极支持机器人生态型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共同组建共性技术平台,以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服务能力的建设,全面推动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加速产业生态的繁荣发展。

此外,北京市政府还印发了新一轮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旨在通过打造产品创新与场景示范的“双驱动”机制,以及生态优化与产业协同的“共联动”策略,打造具有引领性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样板”。在实施方面,北京市已开展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培育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开展。这些项目覆盖医疗、建筑、园林、养老、应急、农业等多个典型场景,力求实现从“机器人+”体验模式、定制模式、推广模式到标志性场景、标志性服务、标志性模式、标志性业态的全方位发展。

以“机器人+公园”为例,北京市在该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中,不仅展现出了其对科技创新潮流的敏锐洞察力,更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多轮对接沟通,目前已在玉渊潭公园部署十余款机器人创新产品,覆盖清洁清扫、水面救援、绿化养护、智慧巡检、科普教育、生态监测等6类场景。这些机器人产品的成功开发与应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公园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更为北京市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机器人技术树立了典范,充分展现了北京市在推动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深度融合方面的决心与成果。

在产业配套生态方面,目前北京已形成南北两大机器人产业园,其中,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拥有54栋企业总部大楼,已累计签约及注册企业18家,其中包括优必选、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灵足时代等,该园区以高端化、智能化为导向,通过全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

而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昌平)规划总建筑规模30万平方米,未来将构建以机器人本体为核心,以核心零部件、智能感知系统与技术为聚焦点的产业体系。目前,该产业园已启动建设,将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聚集创新企业,全力打造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有效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北京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牵头 已投资多个垂直细分赛道典型企业

2023年,北京正式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自成立以来,该基金已投资多家优质机器人企业,涵盖具身智能、脑机接口、仿生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典型企业包括杭州宇树、松延动力、万勋科技、未磁科技、粤十机器人、炎凌嘉业等。

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立足北京、放眼全球,通过深度挖掘和广泛布局,精准锁定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链主企业。所投企业不仅代表了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方向,还具备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除提供资金支持外,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还通过全产业链赋能的方式助力被投企业快速发展。基金管理团队利用产业资源优势,为被投企业对接生产制造、产业园区、公共空间、医疗机构等资源,并争取首试、首用机会。例如,通过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的助力,被投企业能够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应用场景中实现快速落地,从而加速产品迭代和市场拓展。此外,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还积极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北京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

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助力北京机器人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还积极促进与国际知名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北京机器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首试首用、开放场景 北京率先推动机器人产业化落地

“首试首用”和“开放场景”是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推动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两大政策核心。

“首试首用”政策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机器人产品,并在京津冀地区进行首次试用。通过提供最高50万元的单个产品奖励及年度最高200万元的企业奖励,降低企业研发和市场推广成本。同时,政策要求产品关键技术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有助于企业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商业化定型后,产品还有机会纳入市级重大装备推广目录,进一步拓宽市场。

在不久前于北京亦庄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以“共育新质生产力,共享智能新未来”为核心主题,成功聚焦了全球瞩目。活动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尹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参加了启动仪式,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视与期望。

展会现场,共计169家企业精彩呈现了超过600件创新产品,其中不乏60余款首次亮相的新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7款人形机器人的集体展出,它们广泛覆盖了从工业到服务业的多元化应用场景,赢得了众多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以及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均亲临现场参观调研,深入了解机器人技术的最新创新成果及产业发展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所投资的多家企业在会上也展示了其卓越的成就,包括多款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和技术成果。

“开放场景”意味着打破传统行业壁垒,为机器人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应用环境和条件,促进机器人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目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政府部门将结合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建造、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养老、智慧商业、智慧应急等领域,开放一批机器人创新应用场景,并发布《北京市“机器人+”典型场景应用目录》,将应用成效突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典型场景纳入目录并进行推广。

通过开放场景政策,进一步激发机器人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机器人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落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从而带动整个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北京市还特别成立了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协会,这一举措深刻体现了北京市对于推动机器人产业落地生根的坚定决心。

协会作为北京市机器人领域内具有权威性的科技类社会公共服务协同平台,其成立得到了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直接指导,并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市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中关村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四大机器人平台机构单位自愿发起组建,共同构筑了一个全市性、专业性、非营利性且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

秉持“搭建平台、增进合作、服务会员、服务行业、服务政府”的核心宗旨,协会将促进北京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视为己任。通过精心构建机器人产业创新服务与技术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协会致力于为产业端与政府端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持,涵盖产业政策研究、行业数据统计分析、行业交流促进、赛会展活动组织、标准制定参与、供需精准对接以及专业咨询培训等多个方面。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的成立,不仅是对现有产业的深度整合与优化,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前瞻布局与精心规划。通过汇聚各方力量,协会将助力北京机器人产业实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融合注入新动力。

▍结语与未来:

北京作为国家政策的前沿阵地,能够第一时间抓住并响应国家部委及北京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战略规划。此外,北京已明确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通过设立百亿级专项投资基金,为机器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全产业链赋能,确保了机器人企业能够迅速对接市场资源,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

其次,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广泛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一定程度上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出海拓展的便利条件,为企业对接国际市场和国际客户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北京拥有丰富的国际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如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国际性展会,为企业提供了展示最新技术和产品的舞台,促进与国际同行在技术研发、市场应用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同时,北京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规则等方面也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支持,能够为机器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对于国内机器人企业来讲,通过落户北京能够有机会获得百亿基金政策扶持,拓展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产业链配套服务。同时借助高端人才资源与优秀平台资源企业深度合作,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快速成长,为此,我们诚挚邀请全国机器人企业加入北京这片充满机遇和活力的热土,携手共创机器人产业的美好未来!

0 阅读:0